公務人員專書閱讀推廣計畫/佳文佳詞分享精選
心靈文章(資料來源:網路)
作者 |
文章內容 |
劉墉 |
男人老了 “男人老了,以前辦公室裡的仇人都變成了朋友。”一位老太太最近忿忿地說:“可是啊,男人老了,以前臥室裡的愛人,都變成了仇人。”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沒有了利害關係。”老太太說:“以前在辦公室為了升遷,一個鬥一個,誰也不讓誰,所以一堆仇人。現在全退休了,寂寞得要死,碰上老同事,高興還來不及呢。不上班了,沒什麼好爭了,當然仇人都成了朋友。” “有道理。”我笑笑,問她:“可是愛人又怎會成為仇人呢?” “也因為沒了利害關係。”老太太頓了一下,拉長了臉說:“以前他對我不好,我就不陪他睡覺。可是現在他不行了,不陪睡覺,正好,你陪他,他還覺得討厭呢!現在不上班了整天在家閒著,不是挑這個,就是挑那個,我不聽他的,當然成了仇人。” 這老太太的道理,乍聽是氣話,細細想還真有道理,由“男女相悅”到“夫妻相守”,這“悅”與“守”就是不一樣。“悅”是情、是心,比較抽象;“守”則是守這個家、守這群子女,多少比較具體、較現實。 主持人問一位海員的妻子:“你丈夫出海,一去就半年三個月的,妳怕不怕?” “以前怕!但是現在不怕了。”女人說。 “為什麼?” 因為我叫他保了一個高額的險,他出了什事,家都還能維持。” 女人笑得很奇怪:“從那以後,他走他的,我就一點都不緊張了。” 這訪問距今總有七、八年,可是我總還想起,總浮現那女人的笑。 因為當時我聽了嚇一跳,心想原來女生那麼現實。 那時候我還在紐約教書,我的繪畫班上有個從初級一路學上來,已經跟了我三、四年的老學生。她不開車,每次上課都自己坐巴士來,再由她先生接回去。她的先生我見過,是個180公分高的警察,加上是義大利裔,十足大男人主義,每次看到我都露出“你耗了我老婆不少時間”的眼神。我那學生也真像是欠了丈夫的,每次一下課,就算畫到一半,也會飛快地收拾東西,撂下一句“我老公來了”,就衝出門去。 可是,有一天,下課時間到了,她卻繼續畫。“妳老公來了,快走吧?”我催她。 “來了又怎麼樣?”她居然用眼角瞟瞟門外:“讓他等!” 我猜他們兩口子一定吵架了,沒再催。 後來發現她每堂課都要丈夫等,才知道,原來她丈夫退休了。“他退休了,急什麼急!” 這義大利女人有一天拉著嗓門說:“回家也是閒著,坐在外面等我也是應該的,怎不想想我已經等了他幾十年?現總可以換換了吧!” 這學生的話也留在我心中十幾年了。 我常想:“天啊!可別退休,退休就會被老婆欺侮了。” 談到被欺侮,又讓我想起那位“老太太”說過的話。 “以前啊!我老頭子欺負我,我只有忍著。孩子還小,我能走嗎?當時我要死要活,非嫁給他不可,跑回娘家,我有臉嗎?而且錢是他賺的,他都抓在手上,我又拿什麼活?” 突然換個臉色,也換個口氣:“可現在不同了,他欺負我,我就住到女兒家去,這家住住,那家住住,誰敢不收留我?我告訴你,直到我住在我女兒家,發現女婿對我女兒有多體貼、多溫柔,我才發現自己是白過了,讓那老傢伙作威作福了一輩子....。” 我的老同學的『一生一次』書裡說得好。他以前在公園裡常看見一對老人,老太太總扶著步覆不穩的丈夫散步,親密的樣子,真令人羨慕。後來老人死了,當時外面沒人招呼,卻聽見老太太在裡頭給朋友打電話,有說有笑,還說“老傢伙死了,總算自由了,從今可以跟你們參加旅行團,四處玩了。” 夫妻就是這麼妙的組合! 前半輩子,男人拚命賺錢,把薪水袋往桌上一扔,就覺得盡了責,就覺得是犧牲自己的一家之主。 後半輩子,男人多半先凋零,尤其退休之後,更是很快地從“遊民”變成“遊魂”,也從個“良人”變成“涼人”。 人是涼了,從床下半邊開始涼,涼了“那件事”、涼了那顆心,如果再趣味不相投,就連腦也涼了,使得“風情話”也成了“風涼話”。 然後,男人更弱了、被攙著、被扶著、被抱著。 換個角色,女人把“他”餵飽了,帶他看了病、散了步,也就覺得是犧牲自己的一家之主。 年過半百,我常想,夫妻的情可能像是銀行,最好年輕時別“貸情”,而要多“存情”。 到老來才好“提情”,不致遭到白眼。 當然,我也想,其實一家之主換人作,男人作四十年,女人作十年、二十年,男人還是滿划算的,不是嗎? |
網路流傳文章 |
什麼是貧窮 一位富人想告訴她的兒子,什麼叫“貧窮”,就把他送到鄉下的窮親戚家。他兒子在鄉下住了三天三夜。在回城裡的路上,他父親在車裡問他:“你覺得怎麼樣?” “挺好”,兒子回答。 “鄉下跟我們家有什麼區别嗎?”父親又問。 1.我們家有一條狗;他們家有四條。 2.我們家院子裡有個游泳池,裡面是處理過的水;他們家有個大池塘,水很清,裡面還游著各種各樣的魚。 3.我們的花園裡有電燈照明;他們的院子裡有星星和月亮照明。 4.我家的花園一直到圍牆邊;他們的院子一直延伸到天邊。 5.我們買飯吃;他們做飯吃。 6.我們聽CD;他們聽小鳥、青蛙和其它動物的音樂會,當他們在田裡幹活兒時,所有這些美妙的音樂都會伴随着他們。 7.我們使用微波爐做飯;可是他們的飯要好吃得多。 8.我們家四周都是圍牆;他們家任何時候門都是開著,迎接朋友們的到來。 9.我們與行動電話,電腦和電視緊密相連;他們與生活緊密相連,藍天,碧水,綠草,樹蔭和家庭。 父親對兒子的觀點很吃驚,最後兒子總結說:“謝謝,爸爸!你讓我看到我們有多麼的貧窮!” 我們一天比一天更貧窮,因為我們已經感受不到上帝為我們創造的大自然。 我們每天想的都是擁有、擁有、擁有、更多的擁有,從來没有想到過存在與奉獻。 |
網路流傳文章 |
忍 有一個流傳多年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農夫有隻老驢子。有一天,老驢子不小心跌進枯井。農夫用盡辦法,總是無法救牠上來。聽到驢子聲聲哀鳴,農夫心想救不了牠,只好用土把老驢悶死,好讓牠早點脫離困境,順便也把枯井填平,免得再有家畜掉進去。當農夫開始把土往枯井丟時,老驢子嚇壞了但老驢子突然警覺到,每次土打到牠背上,牠用力抖掉這些土時,牠可以踏著土堆往上升。打定了主意,牠便一次又一次這麼做。不管土打在背上有多痛,也無論如何疲憊,老驢就是不讓自己驚慌失措,不絕望。不知過了多久,這筋疲力竭的驢子,終於跳出了枯井,安全回到地上。 |
網路流傳文章 |
誰是殘障 那年八月的暗夜,晚上要回家時正下著雨。開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時,狂風驟雨擊打我的車子,突然手上的方向盤猛然一震,車子失控突然偏向右邊。同時我聽到可怕的爆炸聲,我奮力把車停在雨滑的路肩,想到整個情況便愕然不知所措,我不可能獨立換下爆胎完全不可能。 因為我的運動神經受到感染,病情逐漸惡化,起先是感染到右手右腳,然後是另一邊,雖然生病,但是車上裝了特別器具的輔助,我還是一樣開車上下班。 後來我想到,也許路過的車子會停下來,但我隨後就打消了這種想法,為什麼它們要停下來? 我知道連我自己都不會停,然後我記起路邊不遠處有棟房子,於是我發動車子,緩緩砰然前進,開進泥土地。幸運地,房子的燈光正歡迎我,我開進車道,按了喇叭,有個小女孩開了門,站在那裡看著我。 我搖下車窗,大聲說:“車胎爆了!需要有人替我更換,因為我跛腳,無法自己更換。” 他進入屋內,一會兒出來時裹著雨衣,戴雨帽,後面跟著一個男人,愉快地跟我打招呼。 舒適而乾爽地坐在車內,我覺得在暴風雨中奮鬥的男人和小女孩很可憐,沒關係,我會付錢給她們。 雨勢稍減,我搖下車窗看換胎過程,他們似乎動作很慢,我開始有點不耐煩。 我聽到車的後邊,傳來金屬的清脆碰撞聲和女孩的聲音:“爺爺,這是千斤頂手把。”老人低聲含糊地回答。 車子慢慢被頂了上來,接下來是一連串的聲響,搖動及車後低聲的對話,最後終於完工了,千斤頂移開時,我感到車子撞到地面,接著行李箱門關閉的聲音。 他們就站在車窗口,老人有點嶇僂,寬大雨衣下的他,看起來很虛弱,小女孩大概八歲或十歲他往上看我時,快樂的臉龐帶著微笑! 他說:“這樣的天氣,車子出毛病很糟糕,不過,都修理好了。” 我說:“謝謝,那我該付你多少錢呢?” 他搖搖頭說:“不用,蒂喜雅告訴我,你的腳不方便,我很樂意幫忙,我知道如果是你,你也會幫我忙的,不用收費,朋友。” 我拿出一張五元紙鈔:“不!不,付賬是應該的。” 他沒有意思要拿錢,小女孩靠近車窗,低聲的對我說:“爺爺看不見。” 接下來幾秒鐘,我只感到羞愧和震驚,我從未有過那種強烈的感覺,一個盲人和小孩,在黑暗中用濕冷的手指,去摸索螺栓和工具。 而他的盲眼所帶來的黑暗,恐怕至死才能終止,他們卻仍願幫我在風雨中更換輪胎,而我卻坐在暖活舒適的車中。 誰是殘障? |
網路流傳文章 |
一杯清水一碟辣椒 一個南方姑娘和一個北方大漢成了家,姑娘的口味清淡,大漢無辣不歡,姑娘常去父母家蹭飯吃。 一天,姑娘的父親做菜鹹了些,母親一聲不響拿來一杯水,夾了一筷子菜,將菜在清水裡洗一下後再入口。 忽然,姑娘從母親細微的動作中學到了什麼。
第二天,姑娘在家煮丈夫愛吃的菜。當然,每一個菜都放辣椒。 只是她的面前,多了一杯清水。 大漢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清水洗過的菜,眼睛微微的濕潤。 之後,大漢也急著做菜,但是菜裡找不到辣椒,只是他的面前多了一碟辣椒蒜蓉,菜在辣椒蒜蓉裡沾一下,每一口他都吃得心滿意足。 為了愛,也為自己,他們一個堅守著一碟辣椒蒜蓉,一個堅守著一杯清水。他們更懂得怎麼堅守一份天長地久、細水長流的愛。 愛情的世界裡沒有誰該讓著誰,只有相互體諒關懷。 希望這則短文能讓那群有著“王子病”“公主病”的人看明白,在奢望別人的關懷與照顧時,也要懂的適時付出,別人為您的付出是因為他愛著你,若只是一味的享受卻無任何回饋,那…這段情終將無法長久。 只有彼此付出才是真正的愛,如此也更能增添夫妻之間的情趣讓愛是愈久愈濃。 愛情是上天送給男女的禮物,但能擁有多久在於兩人是否珍惜。 |
網路流傳文章 |
傷痕實驗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裏,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敍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可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 “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 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
劉鏞 |
愛,就不要多問 太太的眼睛動個小手術,由我和兒子陪伴。等待手術的房間裡,還有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大概害怕,女孩子不斷搓手,喊著媽咪。 婦人坐在椅子的把手上,女孩一喊,就彎腰摟摟。另一個光頭的男人,也隔一下就過去親親女孩的額頭。 “一對寵孩子的父母。”兒子用中文對我說。 話才完,又走進一對夫妻,先跟女孩的父母握手,再蹲下來哄那女孩。 令人不解的是,女孩居然叫後來的男人“爹地”。 兒子好奇,豎著耳朵聽,盯著他們看。隔了一下,笑笑,用中文說: “原來是一對離婚的夫妻,先來的一對是女孩的媽媽和改嫁的丈夫,後來的一對是女孩的爸爸和再娶的太太。” “他們看起來跟朋友似的嘛!”我說:“還握手,貼貼臉呢!” 兒子把身子向後一傾,看著我,瞪大了眼睛: “這有什麼稀奇?他們嫁的嫁、娶的娶,過去的都過去了,誰會去問這些?”
二十多年前,有位同事,交了個漂亮的女朋友。但是他才帶女朋友在公司出現兩次,就聽到風言風語,說那漂亮女人是“雞”。 同事終於聽說了,而且查出是誰放的話。衝到那人面前,厲聲問: “你憑什麼這麼說?”那人先不答,隔了一下,淡淡地說了四個字: “我睡過她”。 同事怔住了,接著一拳過去,轉身就走,回到自己桌子收拾東西,當天就辭職了。 他去了另一個公司,而且不久就結了婚,法院公證,沒請幾個人,娶的還是那個女友。 事隔多年,有一天,幾位老友在他家聚會,有人不知怎地說漏了嘴,講到他以前“給過某混蛋一拳”。 “什麼?他還會打人?”那同事的太太嚇了一跳,問丈夫: “你打了誰?原來你是因為打人才離開那家公司的啊!” 同事居然很冷靜,雙手一揮:“不談過去!”
想起另一位老朋友,以風流聞名。有一天大家聚餐,他搶著付帳掏西裝口袋,掉下一張跟女人親暱的照片。 “天哪!”大家都叫起來。 “你可得小心呀!別忘了,帶回家,會被你老婆抓到了。” 他的臉一紅,又一白,慢慢把照片放回口袋,又脫下西裝看了看,喃喃地說: “大概已經被看到了。” “為什麼?” “因為我太太昨天幫我換成這套西裝,原來那件拿去洗了。口袋裡的東西是她換過來的,照片本來放在舊西裝裡。” 大家都嚇一跳:“她沒修理你?”看他搖搖頭。大家又鬆口氣: “八成趕時間,她沒看到,算你走狗屎運。” 他卻笑道:“八成看到了,裝沒看到。”
讀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e_Maurois)的短篇小說《凱蒂》。 一位深愛妻子,為她一天工作十四小時、一次買三十件衣服的丈夫,陪著美貌的太太遊完巴黎,回美國在郵輪上,他們遇見那妻子的老情人,三個人一起賭博、聊天、喝酒。 水性楊花的女人知道丈夫不懂法文,居然用法文跟老情人調情。 “多笨的丈夫!”我把故事說給朋友聽。 朋友一笑:“她丈夫說不定聽得懂,裝不懂。” “何必呢?”我說。 “看不慣,就分手。既然不想分手,就別問,裝不知道算了。”
在重慶機場等著飛香港。候機室裡一群老人家,想必都是由台灣來探親的。 同樣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有些穿著時髦的衣服,硬生生地挺著腰板兒,踱著步子;有些穿著破舊的衣服,弓著腰,縮在椅子裡。 一個老人直咳嗽,看他咳不止,距離他三個座位之外的一個年輕女人過去拍了拍他的背,又塞了張紙在他手裡。 “老人家大概太累了。”我對那女人笑笑:“妳真好心。” “該的。”她答,聽得出是四川口音。“妳跟老人家認識嗎?” 她把話打斷,用一種不耐煩的語氣說: “算是……,照你們台灣人的話,算是老婆吧!” 我一怔。正好老人要喝水,叫她去倒。看她走遠了,老人對我擠了一個苦笑: “我要人照顧,她想去台灣,就湊上了。” 又回頭看看,小聲說:“對我不怎麼樣,但過一天是一天,眼前總有個人端茶倒水。”
美國名歌手比利喬果然和他的模特兒太太克莉絲汀離婚了。當年他們結婚,大家就不看好,認為比利喬不可能跟這美女好一輩子。 妙的是,才離婚,比利喬又和另一位名模特兒艾拉墜入情網。於是“兩個人不配,不會久”的預言,又傳開了。 比利喬倒是不以為意,他說: “她太年輕,我太老;她太高,我太矮;她太美,我太醜;不過,和她談戀愛的時候,太棒了,何必想得太遠呢?”
夫妻的結合,起先需要愛情,其次需要理智,再接下來,則需要一種對人生的智慧。 看來愈不配的夫妻,他們相處的境界一定愈高。如同怎麼看都不配的花樣,只有在高妙的藝術家手上,才能和諧地成為一體。
愛,何必問太多?問得太多,只怕就不愛了。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
網路流傳文章 |
曼德拉的頓悟 南非的民族鬥士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當時儘管曼德拉已經高齡,但是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對他進行殘酷的虐待。 羅本島位於離開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桌灣,島上佈滿岩石,到處都是海豹和蛇及其他動物。曼德拉被關在總集中營一個“鋅皮房”,白天打石頭,將採石場采的大石塊碎成石料。有時從冰冷的海水裡撈取海帶,還做採石灰的工作。 他每天早晨排隊到採石場,然後被解開腳鐐,下到一個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鎬和鐵鍬挖掘石灰石。因為曼德拉是要犯,專門看守他的人就有3個。他們對他並不友好,總是尋找各種理由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曼德拉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總統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的來賓以至於整個世界都靜下來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 他說,感恩與寬容經常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站長評語:曼德拉是太陽,是先鋒,他的腳步很快,仇恨在後面追 |
網路流傳文章 |
十句實話 經典的十句實話,請牢記!
|
網路流傳文章 |
欠債or報恩 越洋電話裡,我對女兒說:“大姑姑對我說:“當你的女兒很幸福。”” 女兒在倫敦求學快四年了,每年花費我數目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她有點不好意思的回答:“姑姑說的,一點沒錯。” 我說:“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很多,所以這輩子還你。” 女兒笑答:“爸,說欠債很難聽耶,說報恩比較好啦!” “什麼?我報你的恩,有沒有搞錯?”我不以為然。 “現在你報我的前世恩,等你老了,我再報你的今世恩。” “這什麼話?”我還是不以為然。 “爸,報恩比較好聽啦,欠債多難聽。” “嗯,好吧。……報恩就報恩。”我不再和她計較。 事後,我把女兒的想法告訴太太,太太不置可否;太太再轉述給老丈人聽,老丈人聽完後大笑說:“嗯,有意思。” 結婚以前,父親就對我說:“夫妻是相欠債,婚後要互相容忍。” 結婚以後,我謹記父親的教誨,一個家倒也經營得融洽和諧。但是,人吃五穀雜糧,事情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候,彼此情緒失控,也所在多有。 “就算我上輩子欠你的好了。”氣話有時難免脫口而出。 “我才上輩子欠你呢!要不然,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為“你家”做到死?”忿怒的回應可想而知。 事後想想,太太的話並沒錯。嫁到我家來,她的確是為我家完全付出。 不過,說“相欠債”這種話,還是令人心很不安,是不是債還完了,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一輩子都還不完債,永遠陷在還債深淵裡? 我們這一代,常常動不動就被灌以“父母子女相欠債”或“夫妻是相欠債”等觀念,根深柢固。 因為這種彼此欠債的觀念,債主和債權人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大家因此都背債背得好辛苦。 “相欠債”的觀念實在很負面,不夠積極。 如果改變這種負債的減法觀念,變成彼此報恩的加法觀念,會不會比較好呢? 女兒的一席話,讓我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讀佛書,經書上說:“每一個人是每一個人的菩薩,父母是子女的菩薩,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薩。” 對呀!我恍然大悟。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薩,彼此報恩,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不說“夫妻是相欠債”或“父子是相欠債”,而是說“夫妻是相報恩”和“父子是相報恩”,不是比較正面,比較積極嗎? 既然彼此是來報恩的,當然心中會常懷感激,態度自然就會謙恭有禮,自然就會口吐蓮花,不出惡言。 說一輩子相欠債,好像永遠沒有還完的時候,多痛苦哇! 觀念轉變,原來只在一念之間。 好的觀念是加法,是正數;不好的觀念是減法,是負數。好的觀念砥礪我們的品格更上一層樓,不好的觀念詆毀我們的人生每下愈況。 我們不僅要把父母當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當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當作恩人,我們是來報恩的,報的人感恩,受的人歡喜。 我的心因此豁然開朗。 謝謝你。 |
網路流傳文章 |
創世基金會 在台北火車站後一棟老舊大樓裡,有一間寂靜的病房,這裡的病人不會哭、不會笑,更不會喊疼,他們在生命仍未結束之前,提早關上了和世界握手的門,註定終生沈睡。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植物人”。 卡在生死之間的灰色地帶,植物人和家屬總有無窮悲苦磨難,然而,即使上帝開了一場殘酷的玩笑,還是派來了天使,一位七十歲的老人---曹慶。 他奉獻二十年心力安養植物人,成立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陪伴四百多個沈睡的生命,在寧靜中走過數千個黎明黃昏。曹慶和多數外省老先生一樣,有著顛沛流離的前半生;但虔信基督的他,曾在年輕時向天父許願: “要做別人不做的社會福利工作。” 最後,他選定以植物人為奉獻對象。 1980年,他從台糖退休,帶著退休金告別妻女,背著大背包,裡頭裝著幾十份北方乾糧“侉餅”開始“全省走透透”。 逢人就問:“你知道哪裡有植物人嗎?” “我想從事植物人安養工作,你願意贊助嗎?” 孤身獨行的曹慶用五年的時間,詢問了一萬多名陌生人,他被罵過“瘋子”、“騙子”,被人趕過、被狗咬過。最後,總算有七百多位善心人,在曹慶的“贊助人名單”留下了姓名和連絡地址。有了這份名單,曹慶開始實現自己向上帝許的願,他到處去拜訪貧困的植物人家庭。 在台北,他發現被棄置在幽暗、腐臭角落的植物人;在台中,他看到全身長滿褥瘡的植物人,傷口鑽出十多條又肥又大的蛆;還有一次在花蓮,他看到一個植物人瘦的只剩一把枯骨,躺在糞便與餿水中,讓曹慶再也忍不住?紅了眼眶,誓言要為他們找回為一個“人”的尊嚴。 曹慶同時到衛生部門“拜託”政府幫助清寒植物人家庭,也到企業財團去尋求財力支援,但執著的身影卻始終落寞,總在華麗卻冷漠的會客室裡被草草打發。 有一次,曹慶見到一位位高權重的大人物,就在他滿懷希望的時候。 “兄弟,我從不做沒把握的事!” 曹慶回憶,那一剎那,他堅持多年的熱情徹底被擊潰,走出辦公室,站在亮晃晃的台北街頭,他揮著拳頭咆哮痛哭,詛咒全世界的無情無義,最後頹然倒在路邊緣像一個洩氣的皮球。然後,他突然想起七歲那年在學堂裡讀過的故事“兩個和尚”: 古時四川有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取經,富和尚因為擔心錢不夠、體力不夠和路途遙遠,一輩子未能成行,窮和尚卻只帶了一只缽,靠著雙腿和決心,數年之後帶回南海萬卷經書。 一瞬間,曹慶笑了,告訴自己“就當個窮和尚吧!”。 不久之後,1986年11月,他租了房子成立創世紀植物人安養院。再親自到三重,從五樓背下創世免費收容的首位植物人林麗美,一個父親中風而母親癌症的年輕女孩;而那時創世沒有任何設施,林麗美的床還是路邊撿來的,舊櫥也是,曹慶自己則打地舖。 事隔十四年,曹慶還記得,正當安養院開張的前兩天,空蕩的房子裡什麼也沒有,幫他管錢的一位女孩拿著存摺,你一百多萬元的退休金只剩下一萬! 曹慶沒說什麼,只找出那張寫滿七百個姓名地址的贊助人名單,開始寫信:“還記得嗎?您曾承諾願意贊助植物人安養,現在,時候到了,您是否願意實踐諾言?” 一封一封,全是曹慶虔誠熱切的親筆筆跡。七百多封信寄出後,奇蹟似的,小額捐款不斷寄來。 一個月後,義工統計創世第一個月的支出合計十三萬元,而當月收到的捐款剛好是十三萬元,第二個月支出十八萬元,捐款收入就是十八萬元,第三個月支出廿三萬,捐款竟也是廿三萬元。 多年執著播下的種子,從此開始萌芽。但曹慶並未就此停手,早年因為缺乏人手和經費,他還身兼雜役和看護;林麗美入院的第一天,曹慶親自幫她洗澡處理穢物;因為看護害怕幫植物人洗澡的感覺。 為了治療植物人常見的褥瘡,曹慶更翻遍醫書土法煉鋼,先用棉花棒清除腐肉,把碘酒滴滿碗大的傷口,再拿吹風機對著傷口吹,讓碘酒快速滲入乾燥,那時病房裡就常見到曹慶拿著吹風機的身影,而一個個沈睡的植物人也在暖風中長出了肉,紅潤的雙頰。 十四年來,曹慶沒有向任何植物人家屬收過一毛錢,他只要求家屬每個月奉獻三天?到安養院當義工,碰到不聞不問的家屬,他也多半算了。 還曾有兩位植物人的年輕妻子,每個月帶著幼兒到創世,曹慶因不忍心他們埋葬後半生,便主動開具“丈夫終生無復原希望”的證明,建議她們離婚,由創世扛下未來的照顧責任,讓她們另覓伴侶,再也不必到病床邊垂淚相伴。 安養工作上了軌道,九年前,曹慶又開始關心街頭的流浪漢。那時,六十多歲的他先到萬華街頭考察,白天陪著流浪漢遊蕩、翻垃圾桶,夜裡則在街頭拿硬紙板當床。1991年的除夕夜,曹慶更拜託十多位朋友自製便當捐給遊民當年夜飯,當他帶著便當到萬華龍山寺前發放,親眼看到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顫抖雙手拼命似地啃著雞腿時,曹慶又哭了,他當下決心要挑起照顧遊民的責任。 這些年來,創世天天為遊民發便當,提供生活日常品,農曆年前辦尾牙,並設立專為遊民服務的街友平安站。帶著植物人和遊民走過十多載的風雨艱辛,如今創世已從當年只有一張舊衣櫥當床的窘境,發展到在全台有六家安養院,收容過四百多位清寒植物人,並照顧五百多位遊民,近年又開辦失智老人收容、老人益智中心服務。 更讓曹慶驕傲的是從當年的七百人開始,創世至今共收到三十一萬人次的捐款...而且每一筆錢全來自平凡的小老百姓,創世沒有向任何大財團拿過分毫。 曹慶呢?今年已七十多歲的他,頭髮全白,皺紋多了,但不變的是..即使頂著基金“董事長”的頭銜,他仍是穿著地攤買的布鞋,以及一件袖口磨破的舊夾克,夜裡就睡在病房樓上的小臥室,平時到醫院拿藥,為了省錢,更堅持要散步走去。 曹慶的辦公室裡,還有一張簡陋凌亂的國畫工具檯,他最愛用棉花棒沾墨汁畫畫(當年為植物人塗碘酒治褥瘡後養成的習慣)!畫好的作品裱框義賣換了錢,再給植物人添病床。 奉獻對他來說,早已是生命的全部。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後亦然。 春暖花開,但創世的植物人還在沈睡,如果你有機會拜訪創世的病房,不要忘記去看看牆角有一張保存完整、功成身退的舊衣櫥,還有董事長陳舊的辦公桌墊下,有一張泛黃的紙片,上頭寫著:“蜀之僻,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看完這篇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滿滿的感動在心中。 如果可以,我們就將這篇文章再度轉傳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繼而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幫助! |
梁繼璋 |
梁繼璋給孩子的備忘錄
我兒: 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因: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
陳龍海、楊小良匯編 |
大紙簍 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大學他的辦公室那天,有人問他需要什麼工具? “我看,一張書桌或台子,一張椅子和一些紙張、鉛筆就行了。” “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愛因斯坦補充說。 “為什麼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
沈如峰 |
柏德琳是貧病老人的陽光 無私是淨土居民的必備條件。自私的人,只顧自己解脫的人,是沒有資格往生淨土的。但是,很矛盾又諷刺的是,那些有資格的人卻不會選擇自己一個人獨享極樂,他們會選擇再次投入“聞聲救苦”的神聖工作!這些人的志願是再造淨土,而不是往生淨土! 再造淨土,是創造人間淨土!這是此時此地該做的工作!不是下輩子的工作,也不是他方世界的工作! 天主教靈醫會修士柏德琳來台灣50多年,不顧生命危險,在宜蘭的療養院醫治肺結核病患;療養院轉型後,轉而照顧收容的貧病老人。今年76歲了,每天仍像小孩一樣逗老人開心、讓他們開心面對殘年。 問他有沒有打算退休回鄉,這位陽光老人雙手一攤,“I_don't_care.” 50多年前,從義大利來台的天主教靈醫會,在蘭陽地區先後創辦羅東聖母醫院、丸山療養院和聖嘉民啟智中心等醫護機構,長期守護當地民眾健康,投入很多的人力與財力。 柏德琳大撤瓖1(Giovanni_Petrin)來台之前,從靈醫會學到護理與復健工作,1956年隨靈醫會來到台灣時才23歲。他起先在聖母醫院開刀房服務,投入護理、復健工作12年後,到冬山鄉的丸山療養院工作2年,照顧肺結核病患,之後前往澎湖惠民醫院,1971年返回丸山療養院,擔任院長至今。 每天上午或下午,柏德琳必定到院內各層樓查房;說是“查房”,實際上是去探望近百位收容的貧病老人,陪他們聊天。 柏德琳有時國語,有時台語,跟老人勾肩搭背、摸摸他們的頭或是下巴,逗他們開心。不一會兒,他又跑到其他病房,與其他老人坐在一起,聽他們談家人的情形。有時他也會當起保母,哄老人家吃點心,或是安撫久病臥床、情緒不穩的老人。 曾在療養院擔任主管的陳素鑾說,療養院成立初期,主要照顧與收容台灣的肺結核病人,外界當時對這類病患非常排拒。由於肺結核病患常會咳出大量鮮血,柏德琳從來沒有任何懼怕或反感的神情。曾有好幾次,病人的痰卡在喉嚨出不來,他毫不考慮,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為病人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其間只隔著幾片薄薄的紗布,讓現場醫護人員與病患親屬相當動容。 陳素鑾說,她們一路跟隨柏德琳,看著他把台灣人當成自己家人,被他這種奉獻的精神感動。 療養院的經費支出主要是靠聖母醫院,但當時資金並不充裕,沒有比較先進的消毒工作,有時只好用火消毒醫護工具,連院內唯一一部用來載送病患的老爺車也是美軍贈送的,但柏德琳與其他修士沒有怨言,覺得雖然沒有充足的硬體設備,更重要的是對病患親切的關心與照顧。 16年前,隨著台灣醫療品質的提昇,肺結核病患逐年減少,不再是可怕疾病,療養院開始轉型收容貧病孤苦的長者,柏德琳留下來,照顧失智症、植物人、貧苦或是前往養病的老人。 2000年,他因為對台灣的醫療奉獻,獲頒台灣第10屆醫療奉獻獎,領獎時柏德琳還高唱義大利民謠“我的太陽”,從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手中接下獎座。 2003年,當時的內政部長余政憲到聖母醫院,代表政府頒發永久居留證給在這間醫院體系服務的6名神父或修士,並稱讚他們是“正港的台灣人”,當時宜蘭縣長劉守成也稱讚他們是“最棒的宜蘭人”,柏德琳也名列其中。 這位風趣活潑的老人當時高興大喊,“好爽!好爽!從此我就是真正的台灣人。” 柏德琳在台灣服務的好評也回傳到義大利。2007年4月,他在台灣領到義大利政府頒贈的騎士勳章,表揚他在海外奉獻半世紀的貢獻,療養院的住民當時集資購買一個大蛋糕為他祝賀,他又高興唱起家鄉的民謠“我的太陽”。 過去50多年來,柏德琳回去義大利不超過5次,遠在故鄉的兄弟們曾多次催他回家養老,但只因療養院的老人實在需要他,連他母親辭世時,還是無法抽出時間回國奔喪。 領到政府頒發的永久居留證後,柏德琳似乎再也不想走了,他認為宜蘭是他的第二故鄉,關心這裡的一切。 近年來,療養院因為設備老舊和法令等等因素,搬遷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靈醫會從前年開始,在三星鄉大隱村另外闢建聖嘉民老人養護院,現在還因為經費問題,一邊蓋、一邊籌錢,仍有待各界捐助而尚未完工。 柏德琳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聖嘉民老人養護院早日完成,讓收容的老人有更好的養病或養老環境,他也祈求天主賜給他無窮的力量,繼續為身心失能的長者服務。 (站長補充) 近日來,有人發表了歧視的言論。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的心中缺乏完整的愛(博愛、大愛)。也就是,他心中只有“偏愛”,他的愛只局限在他喜歡的族群上,至於他不喜歡的族群,他則是攻擊、憎恨、鄙視、口不擇言....。 一個博愛的人,他會去關懷地球上所有的生靈,就像太陽一樣,普照著大地。只要你願意,陽光是不會拒絕你的! 一個有大愛的人,他會像柏德琳一樣,不會歧視任何人,不會嫌棄任何人,不會憎恨任何人。(全文完) |
網路流傳文章 |
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一大早,我跳上一部計程車,要去台北郊區做企業內訓。因正好是尖峰時刻,沒多久車子就卡在車陣中,此時前座 的司機先生開始不耐地嘆起氣來。隨口和他聊了起來: “最近生意好嗎?” 後照鏡的臉垮了下來,聲音臭臭的: “有什麼好?到處都不景氣,你想我們計程車生意會好嗎?每天十幾個時,也賺不到什麼錢,真是氣人!” 嗯,顯然這不是個好話題,換個主題好了,我想。於是我說: “不過還好你的車很大很寬敞,即便是塞車,也讓人覺得很舒服……” 他打斷了我的話,聲音激動了起來: “舒服個鬼!不信你來每天坐12個小時看看,看你還會不會覺得舒服!” 接著他的話匣子開了,抱怨政府無能、社會不公,所以人民無望。我只能安靜地聽,一點兒插嘴的機會也沒。
兩天後同一時間,我再一次跳上了計程車,再一次地要去郊區同一家企業做訓練,然而這一次,卻開啟了迥然不同 的經驗。一上車,一張笑容可掬的臉龐轉了過來,伴隨的是輕快愉悅的聲音: “你好,請問要去哪?” 真是難得的親切,我心中有些訝異,隨即告訴了他目的地。他笑了笑:“好,沒問題!” 然而走沒兩步,車子又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了起來。前座的司機先生手握方向盤,開始輕鬆地吹起口哨哼起歌來,顯 然今天心情不錯。於是我問:“看來你今天心情很好嘛!” 他笑得露出了牙齒:“我每天都是這樣啊,每天心情都很好。” “為什麼呢?”我問:“大家不都說景氣差,工作時間長,收入都不理想嗎?” 司機先生說:“沒錯,我也有家有小孩要養,所以開車時間也跟著拉長為12個小時。不過,日子還是很開心過的,我有個祕密……” 他停頓了一下:“說出來先生你別生氣,好嗎?” 當然好,只要是快樂的祕密,我這個念過心理學的都感興趣。 他說:“我總是換個角度來想事情。例如,我覺得出來開車,其實是客人付錢請我出來玩。像今天一早,我就碰到像你這樣的先生,花錢請我跟你到陽明山去玩,這不是很好嗎?等下到了陽明山,你去辦你的事,而現在是花季,我就正好可以順道賞賞花,抽根菸再走啦!” 他繼續說:“像前幾天哦,有一對情侶去淡水看夕陽,他們下車後,我也下來喝碗魚丸湯,擠在他們旁邊看看夕陽才走,反正來都來了嘛,更何況還有人付錢呢?”
漂亮!多精采的一個祕密!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一早就有這份榮幸,跟前座的EQ高手同車出遊,真是棒極了。又能坐車,心情又開心,這樣的服務有多難得,我決定跟這位司機先生要電話,以後再邀他一起出遊。
接過他名片的同時,他的手機鈴聲正好響起,有位老客人要去機場,原來喜歡他的不只我一位,相信這位EQ高手的工作態度,不但替他贏得好心情,也必定帶進許多生意。
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心理學家發現,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不論環境怎麼變,EQ高手的快樂決心是不會改變的。當我們能換一種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並帶著遊戲般的愉快心情面對工作,你會發覺自己的內在能量強大許多,抗壓應變的功力也因此大為增進,而這,也正是貫徹快樂決心的漂亮做法。 我自己就常覺得,工作其實是一種偽裝,讓我有很好的藉口及機會,能因著演講及各種活動,去認識許許多多有趣精彩的人,這不是很過癮嗎?(更何況,往往還有人付錢呢!)。
|
東方陽熹 |
善法並非佛法 六祖惠能大師云︰“佛法是不二之法”,也就是說,佛法是超越一切名相,一切分別對待的。善惡、好壞、對錯、禍福、生死、來去是二,不是一,人們執著於這些,是落於辨正和相對之中,此是無法獲得真正覺悟和解脫的。大道之所以為大,是因為他超越一切善惡,一切名相,而又包容一切善惡,一切名相。無善無惡,無佛無魔,無有一切名相,無有一切分別對待,才是至道。人們執著於有為善,妄想獲得大道,是了不可得的。 《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皆屬於善法。善法可以使人心向善,歸於正道,但人們最終若想歸於至善,合於大道,則必須超於善惡、生死、禍福、人我等一切分別和名相的執著。善惡同出一心,心本無善惡。人們著善著惡,是落於一端,是落於分別,是落於名相。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有心為善,雖善不善;無心為惡,雖惡不惡。”,說的就是善惡由心生,心本無善惡分別的道理。 凡眾容易落於兩端,一聽心本無善惡,便以為無須功行,只要放下一切分別,即可功行圓滿,登涅盤的彼岸;還有一種人,一聽學佛者只要一心行善,死後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便執著於善法,極端行事;此就是執著。 雖說善法並非佛法,但人們若是不存善心,行善事,無功於世間,是斷然無法明心見性的。也就是說無為善(即至善、菩提、涅盤)是從有為善達到的,大道是由正道達到的。有為善,有為法,在佛教就是五戒、慈悲;在儒教就是五常、忠恕;在道教就是五行、感應。因為凡眾生來就迷了,偏離正道了,人們若想回歸自心,成為“上德不德”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自在菩薩,就必須透過六度(佈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等有為善法,重歸正道,找回自己的天良。一個學佛修道者,無論修行多少年,無論在家出家,若是丟了良心,喪失了本分,違背了綱常倫理,就是舍了正道,這種人是絕對無法臻至無為至善,合於大道的。 即心即佛。自心無名相,無善惡,無對待。若言佈施能夠得道成佛,陳曉旭舍了上億的錢財,怎麼沒成佛呢?若言蓋廟、佈施、供養,又有多少人比得上樑武帝呢?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說:“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說︰“實無功德。”梁武帝心邪,他不識自心,妄圖拿有生有滅、虛幻不實的東西,換取不生不滅,真實永恆的利益!其不知“功德在法身中”,真正的功德在於放下心中的貪欲,放下小我,放下分別妄想,回歸仁慈至善的本性,這也是佛經中說“不著相佈施”,“三輪體空”的意思。真實的利益,須從放下虛幻得,而不是用虛幻交易得。梁武帝拿虛幻的錢財與真主做交易,用貪心換取功德,又怎會有真正的功德呢? 經云︰“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煉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砂作飯,只益自勞耳。”《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是說,人們必須放下善惡、人我等一切名相的分別和執著,才能夠回歸自性,臻入無為。 執著善法不成佛道,舍棄善法不但不成佛道,而且必落魔道和三惡道。一些自以為是的小人,略讀祖師經典,既未真正理解經義,又未臻至無為至善,一聽放下一切即是道,便肆意侮賢謗聖,嘲諷各種善法,揶揄各教聖人和各教的教法,此等狂妄無知之徒不僅背道而馳,而且造下無邊罪惡,死後必墮無間地獄。古往今來,哪兒有忘恩負義、欺師蔑祖的聖賢?哪兒有無功於眾生的聖賢?哪兒有自私自利的聖賢?大道從誠實得,從真誠得,從慈悲得,從無我得,從包容得,從正道得。一個人不誠實,沒有仁德之心,連君子都算不上,又怎能成為明心見性的聖賢呢?當今的一些學佛者,為人刻薄,奸詐狡猾,表裡不一,整天耍小聰明,說假話,作假德,自欺欺人,拿個奸貪心,詭詐心學佛,他以為自己把所有的人都給戰勝了、否定了,甚至把歷代的聖人都踩在腳下,自己就高人一等了,自己就有道了,這是魔道,不是佛道!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釋迦牟尼佛云:“欲求入道。先學誠實。”又云:“不持殺生食肉戒。斷絕慈悲種子。不持不與不取戒。斷絕富貴種子。不持邪非淫欲戒。斷絕清淨種子。不持妄言綺語戒。斷絕誠實種子。不持醉酒昏迷戒。斷絕聰明智慧種子。是故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三惡道絕。善惡由人。自造自受。”一個人不誠實,不講戒律,人天路絕,三惡道不免,更別說成佛了。那些不懂裝懂,不會裝會,自以為是,利用佛法招搖撞騙之人,誠實做到了嗎?戒律做到了嗎? 達摩祖師云:“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儘是外道有為法。”經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為宗教戒律和宗教的一切法,是為了使信眾回歸自心;自心是一,不是二;佛法和戒律是二,不是一。道包天地。地球在宇宙真空裡如同一粒塵埃,一個浮泡,在永恆的空間裡,何曾有時間的概念,何曾有生死,何曾有善惡?釋迦牟尼佛、老子、菩提達摩祖師、六祖惠能大師、以及永嘉大師、普照禪師等,他們都是超越了時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善惡,超越了一切名相,超越了一切分別對待的明心見性者,他們在經典中破除人們對有為善,有為法的執著,並不是否定各種善法,而是讓人們超越一切分別和名相的執著,回到一真之地,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這是那些心量狹隘,以善法混淆佛法,執著於個人生死禍福和名利得失的“夏耳蟲”、“井底蛙”,難以接受和理解的。 |
網路流傳文章 |
家有中等生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她的班裡總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裡那些才藝非凡的孩子,就羨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嘆。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讚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當貓的圍裙,在廚房裡做晚餐,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嘆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升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地做。 可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作秀短劇。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松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裡的一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嘆,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嘆不已。至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導師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國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裡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導師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嘆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彷彿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裡,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裡,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裡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裡,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
網路流傳文章 |
太陽與月亮 有一則猶太故事說,有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較重要。”為什麼? “因為月亮是在夜晚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而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卻在那時候照耀。” 你或許會笑這位老先生糊塗,但你不覺得很多人也是這樣嗎?每天照顧你的人,你從不覺得有什麼,若是陌生人這樣對你,你就認為他人真好;你的父母、妻子或先生一直付出,你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還有得嫌;一旦外人為你做出類似行為,你就受寵若驚,你就會很感激。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陽”一樣糊塗嗎? 有個女孩跟媽媽大吵了一架,氣得奪門而出,決定再也不要回到這個討厭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閒逛,肚子餓得咕嚕咕嚕叫,但偏偏又沒帶零用錢出來,可又拉不下臉回家吃飯。一直到了晚上,她來到一家麵攤旁,聞到了陣陣的香味,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沒帶錢只能不住的吞口水。忽然,老闆親切的問:“小姐,妳要不要吃麵啊?”她不好意思的回答:“嗯!可是……我沒有帶錢……”老闆聽了大笑:“哈哈,沒關係,今天就算老闆請客吧!” 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來。不一會兒,麵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闆,你人真好!” 老闆說:“哦?怎麼說?”女孩接著回答:“對啊!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那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瞭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氣人!” 老闆又笑了:“哈,小姐,我才不過給妳一碗麵而已,妳就這麼感激我,那麼妳媽媽幫妳煮了二十幾年的飯,妳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 被老闆這麼一講,女孩頓時有如大夢初醒,眼淚瞬間奪眶而出!顧不得還剩下的半碗麵,立刻飛奔回家。 才到家門前的巷口,就遠遠的看到媽媽,焦急的在門口四處張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有一千句、一萬句的對不起想對媽媽說。還沒來得及開口,只見媽媽已迎了上前:“唉呦!妳一整天跑去那裡了啊?讓媽擔心死了!來,進來把手洗一洗,吃晚飯了。” 這天晚上,這個女孩才深刻體會到媽媽對她的愛。 太陽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給的光亮,當親人一直都在,人就會忘了他們給的溫暖;一個被照顧到無微不至的人反而不會去感恩,因為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不是多餘的嗎? |
口述╱林朝富 撰文╱劉純吟 |
管教的藝術 社會變化得很快,孩子的思想行為也變化得很快,快得讓家長受不了,讓老師們束手無策。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只要給我一個眼色,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打不屈服 記得和兒子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是在他念國三的時候。當時,他非常叛逆,也愛頂嘴,不管跟他講什麼,他永遠有各種理由反駁。他最愛聽西洋饒舌歌曲,乒乒砰砰,聽得我頭皮發麻。 隔天就要段考了,他卻把音樂開得震天價響,半躺在沙發上,我忍不住大聲斥責他:“音樂轉這麼大聲,真的看得下書嗎?” 一回頭,發現他站了起來,雙手握拳,瞪大眼睛說:“我就是要這樣才讀得下!” 身為父親,我怎能忍受孩子挑釁的態度,“你現在這種姿勢是要跟我打架嗎?”我問他。 他生氣地衝回房間,“砰”的一聲,把房門重重關上。 那時,我已失去了理智,拿著雞毛撢子就衝進房間。 他立刻識相地起身,伸出手,把頭轉向另一邊。那種倔強的態度實在讓我忍無可忍,便開始動手打他。 見他不哭也不求饒,我心裡出現一個聲音:“今天不打到你哭,我就輸了;我一定要打到你哭、你求饒才行。” 我把他扭出房門,要他雙手撐在走廊的牆上,開始沒命似地打他,每打一下就罵一句:“打死你!” 那天,他穿著一條短褲,不久,雙腿就布滿一條條鞭痕,不僅紅腫,還流出些微血絲。我轉而抽打他的小腿,這時候,終於聽到哭聲了,是太太和女兒的哭聲。 太太跑過來護衛他,我冷冷地對她說:“我在教孩子,你不要管,他才國中而已,就管不了,以後怎麼教!” 女兒也哭喊著:“爸爸,求求您不要再打了!弟弟,求求你趕快說對不起!”女兒一邊求、一邊哭,他卻默不出聲,彷彿事不關己。 打累了,我把雞毛撢子狠狠摔在地上,進他房間拿出了他的書包,用力地往門口一甩說:“你有種就給我離開這個家!一輩子都不要回來!”沒想到,他真的穿好衣服,繫上鞋帶,拾起書包,背著就往外走。我氣不過,衝出去又把他拉回來揍了一頓。
◆主動道歉 晚上,我根本沒心情吃飯。躺在床上,雙眼直望著天花板。心裡想著: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明天,我要怎麼面對兒子?要不要跟他道歉?哪有父親跟孩子說對不起的?……一整夜,翻來覆去,輾轉難眠。 清晨五點多,半睡半醒之際,我看見房門被推開,兒子走到床前,跪下來放聲大哭:“爸爸,對不起!”我趕緊下床,緊緊抱著兒子,勇敢地告訴他:“爸爸對不起你。” 站起來的瞬間,我猛然察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但比我高,連肩膀都比我寬,而我卻只會拿大人的權威去壓制他。我為前一天的行為感到很後悔,不解自己為什麼要發瘋似地打他?真的是“打在兒身,痛在父母心”啊! 見他傷痕纍纍,我去拿了一瓶碘酒說:“爸爸幫你搽藥好不好?”他說:“不要,現在搽會很痛。” 夏天是穿短褲校服,我只好建議他改穿長褲去上學,他點頭說:“好。” 當他背起書包,離開家門那一刻,我望著他的背影,忍不住又掉了一次眼淚。 我心裡想,昨天的他是如此叛逆,今天怎麼會主動來道歉?太太為瞭解決我的疑問,從兒子房間拿出一封信,上頭寫著:“親愛的兒子,你是我們的唯一!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不論你犯了什麼錯,爸爸媽媽永遠會原諒你!媽媽求求你,找個機會跟爸爸說對不起。” 簡單幾個字,敵過我用棍子傷害了彼此。 回想過往,仍感到懺悔不已,真的如同《證嚴上人》所言:“孩子不是反對父母的教導,而是反對父母教導的方法跟態度。”
◆愛的智慧 上了高中,兒子依然沒有放棄他喜歡的熱門音樂。但,我已經懂得怎麼包容、接受,我跟著他聽饒舌歌曲,試著去瞭解那些吵鬧的音樂。 有一天,他要我幫他向學校請兩個小時假。我問他要做什麼?他拿出一張CD說:“我想去參加這位饒舌歌手的簽唱會。” 聞言,我心裡雖不同意,但想到一味地反對,只會造成反效果,於是,就幫他寫了一張請假單。第二天,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爸爸,謝謝你!老師已經准假了。”看著他臉上綻放的笑容,我想,這或 許是個對的方式。 簽唱會那天,我告訴他:“爸爸今天請了一天假,陪你去參加。”他不解地問我:“我自己去就行了啊!不用您陪啦!” 我告訴他:“你只請兩個小時假,搭公車會來不及上第三節課,我載你比較快。” 到了西門町,離預定時間還有一小時,隊伍已經排了五百公尺遠。我們等了很久,一點動靜都沒有。我走到前面,問清原委,主辦單位說:“已經發出三百個號碼牌,簽完這三百個,歌手就要走了。” 我穿越人群,告訴兒子這個消息,他不相信,我又陪他走了一趟,確定之後,他非常失望地回到他用書包占的位置。 我請兒子看看隊伍中的青少年,他們鋪著報紙,有人躺在地上睡覺、有人在抽菸、有人在打牌……我摟著他的肩膀說:“兒子呀!你不希望自己就是其中一個吧?” 他默默無語,背起書包說:“爸爸,您帶我回去上課好了。”到了學校門口,要下車那一刻,他回頭對我說:“爸爸,您放心好了,以後我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 從那時候起,我知道孩子對我產生了信任感,因為他知道我們是“同國”的。 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話題,也讓我更加確信,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才是“愛孩子的智慧”。 上了大學,兒子開始用電腦創作饒舌歌,還將我常聽的北管音樂拿去搭配。那時,剛好新聞局在徵選歌曲,沒想到竟被選為佳作,得到了五萬元獎金。 2005年,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有一百五十個樂團報名參加,兒子組的團“拷秋勤”榮獲前十名,受邀上臺演出。 表演當天,由於沿途塞車,我和太太開了四個多小時才到貢寮。現場只有我們兩個人是“LKK”(閩南語“老人家”的意思),年輕人都穿著比基尼、泳褲,兒子站在臺上就像個指揮官,請台下的人舉起右手,大家就跟著舉右手,跳左大家就跟著跳左邊。我邊陪兒子看喬丹打籃球、看王建民打棒球,從不瞭解到逐漸熟悉,那時我才瞭解年輕人的精力要這樣發洩。 後來,新聞局想錄製一片專門收錄年輕人創作的CD,與國外作音樂交流,兒子有兩首歌被收錄在其中,讓我們感到很驕傲。 成長過程中,兒子始終不放棄他的興趣與理想。如今,他就讀臺北藝術大學碩士班,雖然依舊熱愛樂團,但也同時擁有好成績,讓我們感到很放心。 我暗自慶幸,還好當時轉變了想法,改變了對待的方式,化解了我們親子間的衝突,而不是掉進不可自拔的漩渦。 每個人都是在為人父母之後,才開始扮演這個角色、學習其中的奧妙;愛,不代表瞭解,所以更要用心陪伴。試著去瞭解孩子的行為,那麼,在親子關係上,“雖不中,亦不遠矣”。 《幸福密碼》同理心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
網路流傳文章 |
有效的付出 給你講一個故事。 獻給所有未婚,將要結婚,和已婚的好朋友! 大家要看喔!很發人省思!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然後,還要煮一鍋乾飯給孩子吃,因為孩子正在發育,需要吃乾飯,上學一天才不會餓。 每個星期,母親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每天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我們家的鍋子每一個都可以當鏡子用,完全沒有一點污垢。 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細地擦拭,家裡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乾淨,打著赤腳也找不到一絲灰塵。 我母親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然而,在我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 我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不被瞭解。我的父親是個負責的男人。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每天準時上下班,暑假還安排功課表,安排孩子們的作息,他是個盡責的父親,督促孩子在功課上有所成就。他喜歡下棋、寫書法,沉浸在古書的世界。 我的父親是個好男人,在孩子們眼中,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我們、教育我們。只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無聲地掉淚。 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也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瞭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樂。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飯菜燒得不夠好,於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似乎,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 “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想到我父親......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卻從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 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 “我需要妳陪我聽聽音樂,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以後幫妳請個傭人,妳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 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妳陪陪我。” 原來我作了許多白工,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徑 自此以後,我列了一張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有些項目比較難,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這是先生的需要。如果我給他建議,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我也學著不給建議,除非他問我,否則我就只是傾聽,順服到底,連走錯路時也一樣。 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不過,比擦地板要輕鬆多了,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 在我累的時候,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像是“放一首放鬆音樂”,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劃“一次外地旅遊”這樣的事情。有趣的是,“到植物園散步”是我們的共同項目、共同需求,每次婚姻有爭吵,去到植物園,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其實,這也可想而知,原本我們就是因為對植物園的喜愛而相知相惜,一起走入婚姻,回到園子就會回到多年前彼此相愛的心情。 問對方:“你要什麼?”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 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現在,我也知道父母親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他們都太執著用“自己”的方法愛對方,而不是用“對方”的方式愛另一半。自己累得半死,對方還感受不到,最後面對婚姻的期待,也就灰心而死了。
平衡的觀念 婚姻生活裡,做出有效的付出,是大家都能認同的觀點,不過,再怎麼聰明能幹的人,也是無法100%滿足對方的需求。所以,經營婚姻生活,不只是要努力去逢迎對方,盡量抽空陪對方作同樣的事;同時也要互相尊重彼此能力不足之處,承認有些事是做不來的。也就是說,婚姻生活裡面,不能只“求同”而不“存異”,“存異”也是一樣重要的。 其實,“求同”與“存異”就像其他相對的觀念一樣,矛盾中有統一性,統一中有矛盾性。只“求同”,容易強人之所難;只“存異”,雙方將漸行漸遠。所以,兩者必須兼顧,不能偏廢一方,這樣才能產生合諧的平衡。古語說:“過猶不及”即是也。 在此,站長奉勸大家,還是要找出適合自己家庭的平衡點,切莫盲目套用別人家的公式!例如:作者一再強調“他們都太執著用“自己”的方法愛對方,而不是用“對方”的方式愛另一半。自己累得半死,對方還感受不到......”,其實,用“對方”的方式去愛另一半,有時候也是很累人的,不是嗎? 討好對方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實際操作卻是有其困難度。不相信的話,大家可以回家試試看,體會一下困難度有多大。哈哈哈! 人性是好逸惡勞的,如果對方需要的不是像“陪聽音樂、陪聊天、陪散步”這等輕鬆的事,而是很枯燥、很無趣、很費勁、甚至是強人之所難的事,這時候真不知大家還能撐多久?畢竟,人的忍耐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經營親密關係就像走鋼索一樣,必須隨時保持平衡,否則就會摔下來。不只“求同”與“存異”之間要取得平衡,“自我意識”與“利他意識”之間也要取得平衡,“付出”與“回報”之間也要取得平衡...........好多好多的平衡。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就能體會“平衡”的重要性了。不過,體會歸體會,平衡點還是得自己去找,別人是無法教你的。哈哈哈!
後記: 只有持“整體觀”的人,才可能有“平衡的觀念”。也就是說,才能發現平衡的重要性,也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請注意是“有可能”,而非“一定能”)。反之,只看到局部,或是落入一端的人,是無法產生“平衡的觀念”,當然更談不上找到最佳平衡點了。 |
武志紅 |
愛情的6個危險信條
發自內心的感覺,是我們判斷事物的唯一可靠的憑仗。然而,如果沒有學會尊重並信任自己的感覺,我們就會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確的信條。一旦我們過於依賴這些信條,它們就會成為僵硬的教條。 愛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愛情也是最難把握的,這時的感覺似乎過於紛繁複雜,於是我們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覺,而去信賴一些教條,這是非常危險的。信念一旦成為教條,就會成為枷鎖。
1.一個人越愛我,會對我越好? 這是關於愛情的最普遍的教條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條。 對於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而言,這個信條正確。但對於一個心態充滿恨的人而言,這個信條錯誤。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所決定的。 我們所有重要的外部關係,都是我們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結果。並且,一個外部關係越重要,我們內在關係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厲害。所以,一個內心恨越多的人,他越愛一個人,他就越是那個人的地獄。 比如,多數連環殺手選擇的攻擊物件是有共同點的,譬如一個連環殺手的受害者都是紅上衣和長頭髮的女子。那麼,可以說,這一類型的女子,便是這個連環殺手的夢中情人,是他所愛的對象。但他越愛她們,他就越想攻擊她們。 當然,多數人的內在關係模式中是既有愛又有恨,既有和諧的一面也有對立的一面。於是,多數人的愛情勢必會愛恨交集。如果你渴望自己的愛情基本是溫暖的、和諧的且最好還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結果,那麼,一個簡單的前提條件是,你和愛人的內在關係模式都基本是溫暖而和諧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愛情是轟轟烈烈的,愛到極致,恨也到極致。那麼,這個渴望本身就說明,你的內心是分裂的,是衝突的,而你也勢必會去尋找那種內心嚴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戀愛時代,只要愛人不是你被迫選擇的,那麼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你主動選擇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戀愛,試著不譴責對方,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後主動選擇,並承擔選擇的責任。
2.越忘我的愛,越珍貴? 我們都渴望愛,但又不敢相信愛,非要看到對方給出愛的證明,我們才敢相信。這種心理,女性尤甚。那麼,對方什麼樣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愛的證明? 很多人內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愛。假若對方越忘我地愛我,甚至會不惜踐踏他的尊嚴,可以為我的一丁點利益,而捨棄他的一切,包括財富和生命……。 假若你有這個自覺或不自覺的答案,那麼等待著你的,便是地獄。因為,一個人在追求你的期間越忘我,在關係確立後就越容易“忘你”。這種巨大的轉變,會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子,她會認為,戀人追求自己期間之所以那麼忘我,原來僅僅是抱著一個目的---得到她的身體,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出來了。這樣的說法,會令男人看起來極其居心叵測,極其險惡。 居心叵測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數量也不是極少數。不過,就我瞭解,多數那種先是忘我而後“忘你”的男人,是真誠的。追求期間,他們是真誠的忘我,關係確立了,他們是真誠的“忘你”。因為,“忘我”和“忘你”,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是一體的。 我們為什麼會癡愛一個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將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個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他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癡愛。然而,一個人越迷戀愛人,他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也即,他愛的並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沒得到愛人,那麼這個幻想就永遠不會破滅,於是這個人就會永遠愛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愛人,他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於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愛人從他的“理想自我”變成了她自己,於是,“忘我”就變成了“忘你”。這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個遊戲是雙方共同完成的。一個心態健康的女子,看到一個忘我癡迷她的男子,儘管意識上可能會為他感動,但本能上覺得不舒服,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並因而遠離這個男子。但一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她過於警惕,難以相信一個男子的愛,她必須要看到那個男子忘我的愛,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為這個男子愛她。於是,被追求期間,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愛,關係確立後,她忍受男人的“忘你”的折磨。 其實,假若用心去感覺,那麼她會發現,這個男子戀愛期間的“忘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他看似在忘我的愛,但其實根本就不瞭解她,根本就沒看到她的真實存在,他愛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這個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戀愛期間極其“忘我”的女子,一樣容易是愛人的地獄。
3.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 這句話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人們都是愛學習,愛自省的。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話更準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愛的人,會一直懂得愛;但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一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係不大。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係上來。於是,童年與家人關係和諧的人,戀愛時的關係較容易達到和諧,童年與家人關係衝突太激烈的人,戀愛時的關係較容易產生衝突。 這種投射是相當恒定的,與年齡關係不是很大。一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願意自省。於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然而,一個內心衝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他的年齡越增長,遭遇的愛的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抵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4.對朋友越好,對我會更好? 看過一些所謂戀愛手冊,很多手冊都提到,要看一個人,可以借鑒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假若他與他們相處融洽,那麼他就會與你相處融洽。瞭解了無數愛情故事後,我發現,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這一點的借鑒意義其實有限。因為不管一個人看起來多麼在乎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這種關係所產生的情感深度,仍然遠不如情侶關係。於是,一個人在處理與朋友和同事的這類關係時,可以較好地運用理性,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在深度的情侶關係中,沒有誰願意控制自己。所以,我們常看到這樣的現象:許多人對配偶和孩子冷漠,對外人親熱。 這種現象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對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感深度不強的關係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對親人,他不願意也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實的一面。於是,一些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但同時又特別有心計的人,會出現極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簡直像個聖人,在家裏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麼,該怎麼辦?該怎麼去判斷這個人? 其實很簡單,就根據你自己的感覺。如果這個人以前談過戀愛,有過深度的親密關係,試著去瞭解一下他在這個親密關係中的真相。 判斷一個人內在關係模式的最好的辦法是看他的親密關係。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糟糕,但和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係平等而和諧,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健康的,他對外人的糟糕態度,可能是理性學習的結果,改起來比較容易。如果這個人對外人很好,但和親人的關係充滿衝突甚至仇恨,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心是比較有問題的,並且這一點改起來相當不容易。
5.有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這種信念,放到事業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為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愛情:越付出,越沒有回報。 在一個徵婚網站上,我看到一個女子動人的個人說明,意思是,她會付出百分百的愛,而且不計較男子怎麼做。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因為她的臉上都寫著那種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神情。 我給她寫了一封信,建議她不必這麼百分百的付出,而且最好多少要計較一下男子對她的做法。 她最好這麼做,否則一定會陷入不幸。 這種想法,看似非常偉大,但其實是一種很深的自戀。有這種想法的人,其實沒有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她是自顧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戀人的需要。 真愛是一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存在的,從而一定要看到對方的真實需要。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得理解對方,能夠放下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對方做考慮。 然而,理解很難,而付出則相對容易多了,尤其是對於習慣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們的需要,是他們價值感的重要來源,是他們的強迫性習慣,想讓他們不付出,反而成了難題。 並且,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對戀人沒有絲毫要求,這種做法有時還隱含著這樣的資訊---我既然已經做得這麼完美,我是問心無愧了,那麼我們的關係中再有什麼問題,都不是我的責任,而是你的責任了。 顯然,這種資訊中透露這樣的含義:我是好人,而你是壞蛋。 這是付出者的潛意識深處的資訊,因為這一點,這種絕對的好人,勢必會找一個明顯的“壞蛋”。例如,一個女子找了個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療,他成功地戒酒了。隨後,他們莫名其妙地離婚了,而她隨即又找了一個酒鬼男人,這樣她就又可以玩這種歸咎的遊戲---“我做得這麼好,而你這麼糟糕,你還有什麼好指責我?” 所以,在愛情中習慣扮演絕對付出者的人,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
6.受過傷,會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發展新的感情時,常做的一件事是訴苦。他們將自己的以前的感情描繪得那麼糟糕,將自己的前女友或前太太描繪得那麼可怕,於是作為傾訴對象的女子的母性被觸發了。 並且,一些女子愛上這些男人時會想,他們既然受過傷了,那麼會更懂得愛更懂得珍惜我了。 有時,女人也會向男人訴苦,而一些男人的保護欲望也被激發了。 然而,作為傾訴對象的人忘記了一點,傾訴者是自由戀愛,以前的戀人是他們的自由選擇,他們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有至少一半的責任。 我們常講,人應該吃一塹長一智,但這只是願望,事實是,具有這種寶貴素質的人總是少數,而多數人的人生總是在同一個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勢都一模一樣。 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團糟。那麼,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團糟,而不是突然變得更好。 除非這個人有這樣一個素質:他在向你傾訴時,很少描黑對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責任。不過,假若一個人具備這種素質,你會較少聽見他訴苦。 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和他以前的戀人迥然不同,似乎你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你與他,會和她與他是完全不同的。 從你所扮演的角色看,從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的確如此。但從整個關係的角度看,這次感情和上次感情,其實是一回事。 一個女子,是女強人,她操心前夫的一切,而她的容貌、收入和其他一切外在條件也都比前夫好。但最後,這個“沒良心的”還是離她而去。他寧願過著流浪漢一般的生活,也不願意再回到她身邊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個女子大受打擊,覺得自己很委屈,以前那麼辛苦,但男人不買賬。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於是,她改變了擇偶標準,以前她傾向於選擇柔弱的男子,那樣才能激發她的保護欲望。現在,她想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 她身邊的男強人不少,而她的條件也不錯,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男強人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對她而言,這看起來,事情完全不一樣了。以前,她操心一切。未來,她的伴侶操心一切。 但是,從關係的整體上看,這仍然是一回事,以前的關係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以後的關係仍然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以前,她做控制者,她的前夫感覺到窒息,於是逃走了。未來,她做被控制者,就有機會去體會她的前夫所感受過的窒息感了,那時,她將和前夫一樣產生逃跑的衝動。 這種非此即彼的輪迴,和簡單重複的輪迴,是一回事,都源自我們簡單地將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投射到外部關係上來。 譬如這個女子,她的問題首先源自,她的內在關係模式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太重了。於是,她的愛情中的控制與被控制的程度一樣會太重。她有時以控制者自居,有時又以被控制者自居。但不管是做控制者,還是做被控制者,她都渴望自己的親密關係,有一個人操縱一切,而另一個總是服從。這種關係勢必會出問題,控制方勢必會覺得累,而被控制方勢必會感到窒息。 假若她不改變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那麼她的愛情就會是一次又一次的輪迴。 許多人拒絕反省,拒絕改變自己,而只是夢想著找到一個“正確先生”或“正確女士”,但結果不過是在收穫一次又一次的輪迴而已。 整篇文章洋洋灑灑,其濃縮的重點就是“人的習性難改”,根據一個人的規律性而判斷出他未來的走向。站長也曾說過:“規律性是未來的燈塔”,不過,習性也並非是完全無法改變的,而改變之道就在於一個人的認知程度,也就是,體會越深,越能改變錯誤的習性。 以下站長就本文的一小部份提出個人的淺見: 首先是關於“控制”與“被控制”的問題。 其實,控制慾是人類的天性,只是輕重有別而已。作者所舉的例子是過於極端,不是常態。姑且不論嚴厲的“控制”會讓人受不了,光是一般的“關懷”而言,只要太熱情,即使沒有控制的企圖,還是一樣會讓人感到窒息而想逃脫。據站長的觀察,穩定的親密關係仍然是以“一個控制者搭配一個被控制者”最為常見,例如:我們可以發現幾乎每個家庭裡面,總是有一方較為強勢,是主導者。為什麼會這樣?理論上應該是雙方平等才是最穩定最常見的呀!為什麼雙方都是“控制者”或者雙方都是“被控制者”的情形反而比較少見。 於是,站長開始逐一推理..............如果雙方都是“控制者”,那麼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勢必會爭鬥不休,永無寧日;如果兩人都是“被控制者”,那麼雙方都會希望對方來照顧自己、引導自己,結果雙方都會嫌對方依賴或是照顧不周。所以,這兩種類型的配對,其成功率會比較低。 雖然成功率比較低,但是從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成功的例子。那麼,他們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站長發現,他們都是經過相當時間的磨合,雙方分出高低後,才真正踏入穩定的平衡關係。例如:同為強勢的雙方一定要戰到其中一方甘敗下風,關係才會穩定。同理,同為弱勢的雙方也一定要等到其中一方自動扛起領導的擔子,關係才會穩定。也就是說,雙方一定要磨合到其中一方演變為相對的強勢,另一方演變為相對的弱勢,兩者的關係才能維持穩定的平衡。當然,穩定的前提是強勢的一方不能太過份。太過分了,平衡也是會被打破,關係也是會決裂!因為人的忍耐還是有限度的。 親密關係中,為了大局,為了現實,為了愛.....等等因素,人們都可能被迫去修正自己的角色。修正成功了,關係就能圓融;修正失敗了,關係就可能決裂。 說到“修正自己,痛改前非”,有句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意思是改變自己比統一天下還難。不過,儘管困難萬分,我們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只要我們肯用心去瞭解人性的誤區,我們就能有所警惕而自動修正自己的角色,而且瞭解越深入越透徹,修正的幅度也會越大。 看盡世間的紛爭,妥協才是相處之道呀!親密關係的鬥爭中,只要淪為“面子之爭”就很難善了,唯有看到了“裡子”的實質利益,人們才願意捨棄“面子”的光環。也就是說,只有看到團隊合作可以帶來更多的好處,人們才肯放棄本位主義。人性是趨吉避凶的,大家都在追求最大的利益,之所以捨大利而就小利,多半是由於自私所致。自私會讓人短視,以致於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看不見長遠的大利。關於此項真理,請大家務必要從生活中找到印證! 只要能看出“團隊合作”的長遠利益,一切以大局為重,那麼,誰來扮演強者,誰來扮演弱者,何時該扮演強者,何時該扮演弱者,大家就會心裡有數而不會做無謂的鬥爭了。 另外,從相對論的角度來看,“控制者”又何嘗不受制於“被控制者”呢?“被控指者”的反應是不是也一樣左右著“控制者”的心情與反應呢?大家冷靜想一想,此話是否也有一番道理? 到底是莊周夢蝴蝶,還是蝴蝶夢莊周?到底是誰控制了誰?
其次是關於付出與回報的問題。 上文作者觀察得出一個結論:“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為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愛情:越付出,越沒有回報。”站長認為這樣的結論不是絕對的真理,例外情形實在太多了,希望大家不要矯枉過正,從此就不再付出了。哈哈哈! 人際關係是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多半是針對某些特殊情況有感而發的,它是某些前提條件下的產物,並非萬靈丹。所以身為讀者的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立論的背景條件,這樣才不至於誤用。相信發表過文章的朋友們都知道,要寫出一篇面面俱到的文章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關於人性心理學的題材。 大家在觀察“付出與回報”的因果關係時,有一個因素必須要注意,那就是“觀察時間的長短”。一般而言,觀察的時間拉得越長,因果關係就會趨向正常化,也就是趨向俗話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反之,僅憑短時間的觀察,往往會下錯結論! 對於付出得不到回報的情形,站長的看法是: 1.付出也是有學問的。作家《吳若權》曾說過:“懂得付出才會幸福!”其實,“付出”分為“有效的付出”與“無效的付出”。付出並不是依照自己的意思去付出就能打動對方,而是要投其所好,否則不識相的付出只會帶來反效果而已!因此,所謂“懂得付出”的涵義是,除了知道付出的重要性之外,還必須能分辨什麼是“有效的付出”。 認真來說,不顧對方感受的付出,其實是一種片面的、自私的行為,談不上是“善舉”,當然也就得不到“善報”了。如果這種片面的付出進一步構成了騷擾,結果如何?大家可想而知。例如:“單戀”的一方猛獻殷勤、窮追不捨,常常讓對方不勝其煩,避之猶恐不及。 2.付出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不付出也是一樣。但是長遠來說,付出還是會比不付出來得好。除非你本身具有所謂的“永不退色的吸引力”,否則不付出遲早會惹人厭的,怎麼說呢?因為人性是計較的,下意識會自動累積交往的紀錄,並核算出損益表,只要吃虧大於忍耐的極限或是根本就無利可圖,人們就會自動做出“疏遠”或“絕交”的動作。 所謂“永不退色的吸引力”包括:總是能激起對方的征服慾、已經成為無法取代的感情寄託對象、能長期輸出利益,例如錢財、社會資源、、等等。請參考→人性研究/順從與抵抗。 總而言之,“利益”是人際關係變動的基準,只要利大於弊,人們就會選擇靠近,否則人們就會選擇逃離。站長常常開玩笑說:“人總是要有被利用的價值才會受到歡迎!”哈哈哈!不過話又說回來,價值是相當主觀的,利弊的認定也是一樣。所以,在思考問題時,不妨從更多的角度反覆切入,以免有遺珠之憾!
第三是關於“愛的是自己所投射的理想自我”。 我們在何種情況下會去愛慕一個人?通常都是對方具有某些令人激賞的特質,我們才會動心、動情。如果對方沒有這些特質,我們還會去愛慕他嗎?我們還可能在他身上投射一個“理想化身”,然後去狂愛這個“理想化身”嗎?所以說,對方一定具有我們欣賞的理想特質,只不過後來我們把它放大、完美化、神格化而已。為什麼我們會做出這種不切實際、違背事實的“造神運動”呢? 因為我們人類需要“神”,需要編織夢想來娛樂自己,來滿足渺小的自我。 人是具有強烈控制慾望的動物,總是妄想掌控世間的一切。可是客觀的事實卻是:不確定的東西遠遠多於確定的東西,無法掌控的東西遠遠多於可以掌控的東西、無法解決的事情遠遠多於能夠解決的事情。古人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古人又說:“人算不如天算”,這些話道破了人類的無能、人類的卑微、人類的無奈!僅管人類自誇擁有高度的文明,可是人類連生老病死都無法自己掌控。 於是,人類異想天開地築起了一個大幻想------“假如能有一個超完美化身,能主宰一切的萬能天神來庇佑我們,那該有多好呀!” 越是理想主義者,所造出來的神,越是完美。而越完美,我們越快樂,所以投射“理想化身”的造神運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熱戀期間,對方主宰了我們的喜怒哀樂,甚至主宰了我們的生死,沒有對方,我們簡直就活不下去!這時,對方跟萬能的天神有啥兩樣?哈哈哈! 可是交往一陣子後,怎麼這些特質逐漸消失了?理想怎麼破滅了? 其實,對方的特質並沒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存在,只不過是變淡了或是暫時隱藏起來而已。 “變淡了”可能是因為你的視覺疲乏了、習以為常了、不稀罕了。例如:再美的女人,看久了也不覺得特別美。 “暫時隱藏起來”可能是因為對方覺得你不再值得他表現這些特質來取悅你。這種情形就好像人的善惡一樣,兩者都一直存在。只不過心情好的時候,我們就表現出善的一面,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就表現出惡的一面,善惡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暫時隱藏起來而已。那麼,為什麼對方會覺得你不值得呢? 因為人際關係漸漸由“點”的接觸進入到“面”的接觸,這時候對方開始注意到你的缺點。本來他只注意到你的優點而已,心目中的你如同天神一般,是零缺點的,如今盛況不再,優點的百分比越來越低,而缺點的百分比卻越來越高。此時的你已經不再是“天神”了,當然就不能再以“神的規格”來禮遇你。所以,原本是滿漢大餐招待,現在則是清粥小菜幾盤充數充數。哈哈哈! 接下來,雙方關係有可能繼續往下掉,掉入“惡性循環”。怎麼說呢?人家把滿漢大餐撤掉,改端上清粥小菜幾盤,你說你會甘心嗎?下次他來找你時,你會如何招待他?一樣用滿漢大餐招待?還是也學他來個清粥小菜幾盤? 於是一來一往,最後連一杯茶水招待都嫌浪費!哈哈哈!
|
泰戈爾 |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愛到癡迷,卻不能說我愛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愛你 而是想你痛徹心脾,卻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愛無敵,卻裝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樹枝無法相依 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卻沒有交匯的軌跡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星星之間的軌跡 而是縱然軌跡交匯,卻在轉瞬間無處尋覓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瞬間便無處尋覓 而是尚未相遇,便註定無法相聚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一個在天,一個卻深潛海底 |
網路流傳文章
|
心的距離
有一天,教授問他的學生: “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是用喊的?” 所有的學生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個學生說︰“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所以我們會用喊的。”
教授又問︰“明明對方就在我們身旁,為什麼我們還是要用喊的?難道小聲說話,對方就聽不見嗎?” 學生們議論紛紛,但就是說不出一個讓教授滿意的答案。
最後,教授解釋說︰“當人們生氣或是態度強硬時,身體周圍會產生很強的“氣的磁場”,這種氣場就像一道厚厚的城牆,團團圍住裡面的一顆心。” “生氣越大,氣牆越厚,心與外界的距離也會越遠。” “當兩人互相生氣時,心與心的距離會相對變遠,而為了補償遠距離,人們會下意識地用吶喊的方式說話,認為這樣才能讓對方的心聽得見。但是吶喊的震撼力非常刺耳,會升高對方的怒氣,而怒氣越高,氣牆越厚,於是心與心的距離就更遙遠了。而距離越遙遠,人們越想用更大的分貝去補償............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教授接著繼續說︰“但是,當兩個人在相戀時,又會怎樣說話呢?” “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的,而且說話都很輕聲細語,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心很接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 “而當愛達到最高點時,語言就顯得多餘了,那時候,光用眼神就可以傳情了,因為,心與心之間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說到這裡,教室裡鴉雀無聲,沉默了好久,最後教授語重心長地說: “當兩個人爭吵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了,更不要說些讓心距離更遠的話,自然的過了幾天,等心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時,再好好的溝通吧。”
|
星雲法師 |
人生都在學做人
星雲大師有一位徒弟,台大畢業後,到夏威夷讀碩士,又到耶魯讀博士,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終於得到博士,非常歡喜。有一天他回來,對星云說:“師父,我現在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要再學習什麼呢?”星云說:“學習做人。”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星云覺得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種錯。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軟”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像鋼鐵一樣。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會化解,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相互瞭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忙,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隻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讓朋友、家人放心,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
史蒂芬-柯維 |
90/10的定律
它將改變你的一生(最低限度,它將改變你對不同情況的反應)。 90/10的定律就是--生命的10%是由你的際遇所組成,餘下的90%則由你的反應而決定。 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無法掌握10%的際遇。 我們無法控制汽車壞掉、航班誤點,延誤行程,甚或因為一個魯莽的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我們無法控制那10%的際遇,但餘下的90%則不然。你可以決定餘下的90%。 如何做到呢?....憑你的反應。 你不能改變一個紅燈,但你能夠控制你的反應。別讓他人操控你的情緒,你能夠控制你的反應。 讓我們舉個例子。
你與你的家人吃早餐,你的女兒不小心把咖啡潑倒在你的襯衫上,這件事你無可奈何。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由由你的反應而定。 你開始責罵。你狠狠地臭罵女兒一頓,她開始哭了起來。然後你又把怨氣發洩在太太身上,責難她把咖啡放在桌邊。接踵而來的是一場夫妻爭辯。你生氣地上樓更換你的襯衫。你下樓時,發現你的女兒正一面哭著吃早餐,一面整理上學的書包,結果,她錯過了上學的巴士。太太趕著上班,你匆忙開車把女兒送回學校。因為已經遲到了,你以時速四十英里在一條限速三十英里上的路奔馳。由於被員警延誤,並付了六十元罰款,你到達女兒學校時,已經遲到十五分鐘。你的女兒沒有跟你道別,便急急忙忙跑入學校。而你到達公司,已是九時二十分了,這時你竟然發現──你忘了帶公事包。 這是非常糟糕的一天,而你感到你的運氣每況越下,你開始渴望回家。可是當你下班回家,你感到你與太太及女兒的關係上出現微小裂痕.......... 為什麼?...一切皆由你早上的反應而起。 為何你會有如此糟糕的一天?(選擇題來了) A)是咖啡所造成的嗎? B)是你的女兒所造成的嗎? C)是員警所造成的嗎? D)是你所造成的嗎? 正確答案是D。 你無法控制女兒打翻咖啡一事,但你在緊接那五秒內的反應,讓一整天的壞事開始發生。接下來是由於你不同的反應,造成所有的事情有所不同的故事........ 咖啡翻倒在你身上,你的女兒幾乎要哭了,但你溫柔地說:“親愛的,這並不算什麼,但你下次得小心一點了。” 看到兩者的分別嗎? 由同一個開端所引起的兩個情境,但結局完全兩樣。 為什麼?皆因你的不同的反應而起。 你或許真的無法掌控10%的際遇,但剩下的90%則可以由你的反應而定。 以下有一些實踐90/10定律的方法。
如有人說起你的是非,千萬別當一塊“海綿”,就讓那些攻擊性的說話像擋風玻璃上的雨水般的流走。別讓那些負面評價纏繞著你!對際遇適當的回應能夠使你的生活不受破壞。一個錯誤的反應能夠使你失去朋友、過度生氣、甚或讓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車子拋錨了,你會如何感想?你會生氣嗎?你會否猛擊車上的方向盤?我的一個朋友就把方向盤打得掉下來! 記著90/10的定律,別在意。 你被通知說你被辭退了。你為何失眠與憤怒?事情總是發生了。不如用你拿來擔心的精力及時間去找尋新工作吧! 航班延誤了,而它將影響你一整天的行程。為何將你的怒氣發洩在服務員的身上?她並不能阻止事情發生。你大可以用延遲的時間看一些書,或認識旁邊的乘客。
不要憤怒,它將令你的一天變的更糟。 現在,你懂得了90/10的定律。實踐它,你將會發現它的驚人效果。嘗試實行它,你將不會有任何損失。90/10的定律非常神奇,而只有很少數的人懂得運用它。 你實行的結果會如何呢? 超過百萬人沈溺在痛苦、挫折、陷落在各種問題與心傷之中。我們必須理解並實踐90/10的定律。
它將改變你的一生。願與各位共勉! |
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自傳手稿
站長註:翻譯文章讀起來很彆扭,大家要多讀幾次,或許就能突破不同文化上的語文表達障礙。
六十七歲的我,坐在這裡,試圖寫著像是自個兒訃聞般的東西。我之所以答應寫這個東西,不僅是因為希爾普博士要我這麼做,而且還因為我真的相信,當一個人回顧自己的奮鬥與尋覓時,如果能把這些感受與那些仍在奮鬥的人分享,倒也挺好的。不過細細回想之後,我愈覺得這樣的企圖與努力是多麼的不足。不論一個人的工作生涯有多麼短暫有限,不論他在生涯中所犯的錯誤有多麼明顯,真要提出與大家溝通討論的事情,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刻六十七歲的我,已非當年五十歲、三十歲或二十歲的我。每次的回憶,都會受到此時此刻思緒所影響,因此回憶不見得正確。這樣一想,的確是滿令人心驚的。雖然如此,我還是可以從自身經驗提出一些值得分享的事情,提供給不具這些經驗的人參考。 在很年輕的時候我就意識到,大多數的人一輩子所追逐之渴望與奮鬥,其實是虛無的。此外,我也很快就發現了這種追逐裡面的殘酷面。在追逐外在名聲的歲月中,人們會聽到很多奉承與讚美。為了生活溫飽,任何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繼續投入對於名聲榮耀的追逐。參與這樣的追逐,也許可以滿足生活的溫飽,但卻無法滿足那些有感覺、會思考的人。對於這樣的人,第一個出路,大概就是宗教信仰。在我們文化中,宗教信仰是透過傳統教育機器植入每個幼童的心靈。因此,我在幼年的時候曾經培養出對宗教的虔誠〈儘管我的父母是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雖然我對宗教的虔誠在我十二歲時就戞然而止。透過閱讀廣泛的熱門科學書籍,我很快地堅信:《聖經》故事裡的大部分內容都不可能是真的。這導致我產生正面的自由狂想,並且相信大人的社會是故意用謊言來欺騙小孩。這一段經驗,讓我對各種形式的權威都產生懷疑,甚至對於特定社會環境中一切的信念都抱持不信任的態度,從此以後,即使年齡增長,這種態度卻再也沒有離開過我,因為這種態度讓我看清楚生活中許多因果關聯,它不再像最初那樣為我帶來痛苦麻煩。 我很清楚,年幼時被灌輸的宗教天堂概念〈雖然後來這個概念不復存〉,是為了將我從“僅僅和個人事務有關”的鎖鏈中解脫,讓我不再受困於願望、希望與原始感受的支配。外頭有一個廣大的世界,這個世界乃獨立於我們人類而存在。一個巨大永恆的謎團橫亙在我們面前。透過我們的忖度與思量,我們起碼可以瞭解這個謎團的一小部份。對於這個世界的思考,對我而言,變成一種解放。我很快就注意到,我所學習且景仰的許多人,都在投入這種思考過程中,找到內在的自由與安全感。在我的心智之眼面前,這個超個人的世界若隱若現,向我揭示各種可能性。這些古往今來與我志趣相同的思想家,以及他們的洞見,都變成我不可或缺的良伴。通往這個知識天堂的路途,並不像通往宗教天堂的路那樣舒服與誘人,但是它的確是一條可靠之路。我從來沒有後悔選了這條道路。 我在這裡所說的話,只能表達某部份的真相,就好像畫幾條簡單線條就想代表一個充滿複雜細節的物體,所能表達的實在有限。如果一個人喜歡有條不紊的想法,那麼他在這方面很可能開發得比較多,而其他方面卻被忽略了,從而大大決定了他的心智傾向。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可能只看到一個有系統的發展過程,而實際經驗卻發生在千變萬化的特殊情境中。外在情勢的多樣性,以及當下內在意識的狹隘性,為每個人的生活帶來某種原子化的分裂。我的轉捩點,是這麼發生的:本來我對於短暫且僅與個人相關的事務具有極大的興趣,但卻突然間感覺索然無趣,轉而渴望瞭解人類對於萬物的“心領神會”。從這個觀點看來,上述所說的雖然簡短,卻句句真實。 究竟什麼是“思考”?當我們接到感官印象時,記憶畫面湧現,但這還不叫“思考”。當這樣的記憶畫面形成一系列的連續畫面時,這仍然不算“思考”。然而,如果某個畫面在許多個連續畫面中一直出現,那麼透過這種不斷重複,這個畫面就變成這些連續畫面的共通元素。這樣的元素變成一種工具,亦即一個概念,它把各個不相關的事物連結起來了。我認為,從自由聯想或“作夢”變成思考,這樣的過程,取決於“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概念並不一定要與可認知或可重製的符號〈例如語言文字〉相連結,可是,思考必須是可以溝通的事實。 讀者會問: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問題重重的領域中,就這麼接受這些自由發展且原始的想法,而不去試圖證明任何事情,這樣是對的嗎?我的答辯是:我們所有的思考,本質上就是與新概念自由互動;在與這些新概念自由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產生許多感官經驗,我們只需要好好審視這些感官經驗,就沒問題了。“真相truth”這個概念,不適用於這個架構。對我而言,只有在大家針對元素及遊戲規則達成普遍協議〈也就是慣例convention〉時,討論“真相”這個概念才有意義。 我認為,我們的思考在大部分的時候都以非符號〈語言文字〉的方式進行的,有時候甚至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進行著。否則,我們怎麼會針對某些經驗突然感到“驚奇”?這種“驚奇”的情形,通常發生在一個經驗與已經存在我們腦海中的思想體系相互衝突的時候。每次我們強烈且密集地經歷到這種新概念的衝突,它就會用一種明確的方式衝擊我們原有的思想體系。我們的思想體系絕對是從一個個“驚奇”中逐漸建構起來的。 我在四、五歲的童年時期,就經歷過這樣一場驚奇。當時,我父親拿了一隻羅盤給我看。我看到那只羅盤的指針肯定地指出方向,這與我原來認知的事件一點也不相符,因此這個經驗一定不知不覺在我的思想體系裡找到一個停駐點。我還記得〈或者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個經驗使我產生深遠的印象。事件的表面背後,必定掩藏著深奧的道理。我從嬰孩時期開始,所見識的東西不少,對於物體的掉落現象並不感到驚訝,更不擔心風雨,不擔心月亮是否掉下來,不訝異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差異。但我從來沒有出現過像看到羅盤那一次的反應。 十二歲的時候,我經歷了第二次驚奇的經驗。在那個學年開始的時候,我拿到一本談論歐幾裏得平面幾何學的小書。書裡有許多定理,例如:一個三角形之三邊的頂垂線必交會於一點,雖然沒有具體的證據,可是這個定理是如此明確地被證明瞭,無人有任何異議。這種清楚與確定,令我產生難以形容的印象。這個定理在未經實驗證明的狀況下就被接受,並沒有對我產生困擾。對我來說,如果我能為一個主張找出佐證的證據,才能不再懷疑該主張的真實性。例如,我記得我拿到那本幾何小書之前,有一位伯叔輩告訴我有關畢氏定理。我花了很大的工夫,成功地根據相似三角形的道理兒“證明”這個定理。在證明這個定理的過程中,我發現到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邊與邊之比,必定完全取決於其中一個銳角。上述這個定理,並非“顯而易見”的現象,而幾何學居然可以證明這種觀察不到的事實,真是令人驚呀!此外,幾何學所涉及的客體〈object〉,無異於感官認知所涉及的客體,只不過這些感官認知所涉及的客體是看不見也觸不到的。這種單純原始的概念,顯然奠基於以下這個假設:幾何概念與直接經驗客體之間的關係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確認透過純粹思考而對於經驗客體具有某種程度的瞭解,那麼“驚奇”就可能奠基在錯誤之上。人類居然可以透過純粹思考而達致某種程度的確定性與純粹性,就像古希臘人在幾何學方面的成就。對於初次體驗這種“驚奇”的人來說,光是知道這一點,就夠驚奇了。 |
不詳 |
比畫
從前,一個畫家收了個徒弟。幾年以後,徒弟自認為他的繪畫已不在師父之下了。一天,徒弟竟提出要和師父比賽的要求。師父略一沉思,答道: “好!但有一個條件,咱們各自用一條毛巾蓋住畫,再請眾人前來評定高下。”
師徒兩人比賽之時,徒弟當著觀眾的面,揭開自己蓋上的毛巾,便聽得一片讚嘆聲: “這牡丹花嬌豔欲滴,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樣。”
徒弟得意地說:“師父,該看你的了!”
說完,只見徒弟伸過手去揭毛巾,突然,那隻手就像被黃蜂螫了似的縮了回來。隨見他一轉身,拜在師父腳下,連聲說道: “還是師父畫得好,還是師父畫得好!”
師父欠身扶起弟子,拿起自己的畫,在眾人面前一抖,竟把大家全驚呆了。
猜猜師父到底畫了什麼東西? |
網路流傳文章 |
原來你也很富有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 這一天,走過來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問: “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年輕人抱怨著說。
“窮?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不解。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1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年輕人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使你雙眼都瞎掉,給你10萬元,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1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幹不幹?” “不幹。”
“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1000萬的財富,為什麼還哀怨自己貧窮呢?”老人笑吟吟地問道。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
網路流傳文章 |
台灣經濟之父-尹仲容
尹仲容(1903~1963),名國墉,字仲容,湖南省邵陽縣人。尹少時就讀其母創建的南昌正蒙女校,1925年以第二名畢業於南洋大學電機工程系。先後二次供職交通部電政司,將一向分設的郵政和電信、電信局和電台合併;收回外商控制的滬(上海)→煙(煙台)→沽(大沽)水線;籌建9省長途電話網。初展才識,工餘從事著述;編纂出版了《呂氏春秋校輯》、《電磁學》、《工程數學》等。 1936年,尹出任建設公司協理,主持民營給水與電力投資開發。籌建和改進了西安、南昌、漢口等城市的水電設施。1949年4月,尹隨國民黨政府遷居台灣省臺北市,任台灣當局中央信託局局長兼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面對瀕臨崩潰的台灣經濟,尹定下四項原則:“增加生產,促進貿易,開發資源,節約消費。”優先發展最關民生的紡織、肥料、電力工業,並以此作為現代化工業的起點。 1953年7月,尹兼任經濟安定委員會下屬工業委員會召集人,主持制定台灣工業發展計劃,以促使工業委員會成為推動台灣工業發展的設計、籌劃、籌措資金、推動設廠的機構。 1954年5月,尹任台灣當局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經濟部長,並兼任前職。對改善工業生產環境,扶植公、民營企業;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僑資;拓展對外貿易,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使台灣經濟走出困境。 1955年11月,尹涉嫌揚子公司貸款案,辭去所有職務,出庭應訴。因仰慕清末外交官郭嵩燾(字筠仙)兼具華夏文化修養、歐美民主科學精神,應訴之餘,廣泛收集資料,編纂《郭筠仙年譜》。 1957年8月,揚子公司貸款案大白,尹被重新啟用。 台灣當局先後委以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秘書長、外貿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元運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灣銀行董事長等要職,主持制定台灣《加速經濟發展計劃大綱》。在對外貿易中實施單一匯率,取消外貿限制;在工業生產中擴大民營範圍,維護自由競爭;在信貸投資方面,集中投資於少數製造業,使之成為經濟起飛的帶領力量;控制消費品生產的投資,使每一分錢的支出,都能增加經濟起飛的力度。 台灣經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尹作出了巨大貢獻。台灣工商各界稱尹為“台灣的“歐哈德””、“台灣經濟之父”。 尹性情篤摯,廉潔白守,兼職不兼薪,不支出差補助費,不修置房屋傢俱。在對日貿易中,日方給予40萬美元的傭金,尹涓滴未取,悉數留作公用。1963年1月病故。
尹仲容的故事:拋棄面子,坦然認錯
台灣經濟的領航人尹仲容,逝世已經二十四年了,但他有守有為、能於擔當、特立獨行的作風,仍為老一輩的工商界人士唸唸不忘。 前交通部長沈怡評論尹仲容,說他為人鋒芒畢露,但待人寬厚;不肯服輸,卻又從善如流;懂權術,但從不玩弄手段;有高度智慧,卻從不用小聰明的人。 除此之外,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尹仲容勇於認錯的故事。 1958年八月間,尹仲容一人擔任外貿會主任委員、美援會副主任委員、台灣銀行董事長等三要職。他根據外貿會部屬的簽報知悉,中藥藥材中的甘草,以伊朗價格最低廉;黃花、紅參等,以韓國價格最低廉。為節約外匯計,他立刻訂定了中藥限定採購地區的辦法。 該辦法公佈之後,因為伊朗與韓國的船期不定,而且他們不肯小批出售;可是本省需要量不大,如果大批採購,勢必增加業者資金與利息的負擔,結果買賣雙方僵住了。雙方的觸礁,引起中藥價格的暴漲。 尹仲容發現錯誤之後,在新辦法公佈的第三天,立刻取消前令,恢復原來的辦法,並公開向報界承認他的錯誤。 當時有記者問他:“您這不是朝令夕改嗎?” 他率直的回答:“知錯了還不改,那還了得!”記者追問:“這豈非有損政府威信嗎?” 他說:“知過不改,才真正的有損政府威信,而且還可能會害死許多病人。” 這就是尹仲容勇於拋棄“面子”,坦然認錯改過的真實故事。 如果人不會犯錯的話,鉛筆後面也不會有那塊橡皮擦了。 在1950至1965年間,美國對台灣的援助約佔台灣進口總量的30-40%,所以掌管美援及外匯分配權的是最肥的職缺。美援是那時最重要的資金,而各企業要進口任何東西都要先取得外匯許可權,才能從國外進口東西。 尹仲容是早期台灣經濟發展的第一大功臣,當時當經濟部長的尹仲容不但身兼財政部長,同時還掌管著美援及外匯的分配權,應該算是那時台灣最有權有勢的財經首長。但宛如財經太上皇的他,為人卻是剛正不阿且為官清廉,只顧著為人民謀福利,為台灣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台灣早期許多卓越的經濟計劃就是出自於他之手。 他為苦難的國家和窮苦的生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自己一生卻是兩袖清風。尹仲容到底有多清廉呢?!他的家人要靠別人的救濟才能過活,甚至直到他死的時候,他的家人都無錢幫他買棺木下葬,最後是經報紙報導之後,社會才一片嘩然,最後是經過學者及社會各界善心人士大家捐錢之後才有能力下葬。 |
網路流傳文章 |
放下
記住anger(發怒)與danger(危險)只差一個字,別看少這一個字, 它會影響我們這份職業、甚至人際關係。正所謂“禍從口出…”。
專家講:“人,面對外人時,總是可以表現得雍容大肚、心平氣和, 但面對自己最親近的家人,卻往往一點小事就足以皺起眉頭, 甚至出言相傷。” 正如你永遠只對你最愛、最親的人生氣。 你會對住你上司、老闆生氣嗎?
如果形容人類是一種“出門高E.Q,回家低E.Q”的動物, 我想一點兒也不誇張, 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包容給家人吧! 否則您自己也不會快樂,不是嗎?
曾在報上看過英文中的stress(壓力),與desserts(甜點)兩字,有很微妙的相關。 是什麼相關呢? 仔細一瞧,好像沒什麼關係嘛! 可是,再看一下,咦, 所以,“Stress_is_just_desserts_if_you_can_reverse.” (壓力就是甜點,只要你能逆向觀看。) 哈,這真是有趣的妙論呀!
人生之中,有許多“壓力、挫折”, 但只要轉個念、換個角度看,它也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甜點”呀! 此外,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碗飯,一半是甜的,一半是苦的, 你不知道會先吃到哪一邊,但終究必須把飯吃完。” 是呀,生命有甜、有苦、有酸、也有辣; 但都必須去經歷它、走過它呀!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鄉裏教書, 這天,他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問班上的小朋友: “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 小朋友們想了想,有的未作聲,有的則猛力地點點頭。 老師接著便發給每人一個袋子,說: “我們來玩一個遊戲。現在大家想想看, 過去這一週,曾有那些人得罪過你,他到底做了怎麼樣可惡的事? 想到後,就利用放學時間到河邊去找一塊石頭, 把他的名字給用小紙條貼在石頭上。 如果他實在很過份,你就找一塊大一點的石頭, 如果他的錯是小錯,你就找一塊小一點的石頭。 每天把戰利品用袋子裝到學校來給老師看哦!”
學生們感到非常有趣且新鮮,放學後,每個人都搶著到河邊去找石頭。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把裝著從河邊撿來的鵝卵石的袋子帶到學校來, 興高采烈地討論著。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三天過去了….., 有的人的袋子越裝越大,幾乎成了負擔。 終於,有人提出了抗議: “老師,好累喔!” 老師笑了笑沒說話,立刻又有人接著喊: 這時,老師終於開口了,她笑著說: “那就放下這些代表著別人過犯的石頭吧” 孩子們有些訝異,老師又接著講: “學習寬恕別人的過犯,不要把它當寶一樣的記在心上, 扛在肩上,時間久了,任誰也受不了…”
這個星期,這班的同學上到了人生中極寶貴的一課。 袋裡裝入越多、越大的“石頭”,心中存留越多、越深的仇恨, 所造成的負擔就越重。
假如你有寫上我名字的石頭,你知怎樣做…感謝主。
我很喜歡一句名諺:“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懂得“放下”,何等自在。
請傳閱,或許今天正有人需要它!
相愛容易相處難,婚姻與戀愛最大的不同, 就是“戀愛看的是對方的優點”, 而“婚姻卻是要包容對方的缺點”。
緣份是找到包容你的人 |
David_Servan-Schreiber |
末日四騎士
為了挽救支離破碎的人際關係,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貼出下面這篇文章來提醒大家,希望這篇文章的密技能改寫大家腦瓜子裡面一些內建的自毀程式。(看過的人也值得再次溫習) 文章內有一些專有名詞,翻譯上也有點卡卡不通順,但是請大家耐性看完,越後面越精彩。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有所覺醒,好好反省自己的率性是如何把幸福趕走的! 最後,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總結: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我不求大家100%做到這三個【好】,我只拜託大家至少至少做到其中之一的【說好話】。沒錯!就從【說好話】開始吧!加油! 【末代四騎士】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裡有一個地方叫“愛實驗室”。在那裡,夫妻們同意接受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博士細緻的研究。一對夫妻互動接觸之際,攝影機會記錄下他們臉上閃過的最細微的奇怪表情,即使只持續十分之幾秒鐘。測量器會記錄他們的心率節奏和血壓變化。自從《關係治療》(The_Relationship_Cure)的作者戈特曼成立這所“愛實驗室”以來,已經有超過100對夫妻同意討論他們長期衝突課題:家務分擔、關於孩子的決定、家庭財務管理、和姻親的關係、關於吸菸和喝酒的分歧、等等。 戈特曼博士的第一個發現是:根本不存在沒有長期爭執的快樂夫妻這回事;事實上,沒有持久的情感關係是完全不發生爭執的。相反,真的沒有長期爭執的夫妻,才令人擔心。缺乏爭執表明兩人之間的感情距離十分遙遠,以致排斥了真誠的交流。第二令人驚訝的發現是:當一對夫妻發生爭論的時候,戈特曼博士可以只花僅僅5分鐘來分析,便能預測哪一段婚姻將會繼續,而哪一段夫妻會在數年內以離婚收場,而且準確度達90%,即使他們正處於蜜月期。 沒有什麼比感到和我們最親密的人(配偶、孩子、父母)中斷情感,更折磨我們的“情感腦”和生理機能了。在愛實驗室裡,一個苛刻的字眼,或者輕蔑或厭惡在臉上造成的細微的表情扭曲,可能連觀察者也看不見,但卻足以導致承受者心跳加速。面對打靶式的攻擊,再加上對方一點點的蔑視,承受者的心率會忽然攀升至110次以上。 一旦“情感腦”受了這種刺激,它就會關掉“認知腦”理性分析的能力。正如我們前面討論過的情況,前額葉皮層“斷了線”。男人尤其容易受戈特曼博士說的“情感洪峰”的影響。一旦他們的生理機能受到刺激,他們的情感就會“決堤”,而他們只會想到自衛或攻擊,他們不再尋找能平息爭端的處理方法。很多女人的反應也是一樣。戈特曼博士的研究記錄下這些交流,我們聽起來,會感到似曾相識的可怕: 丈夫:你有沒有取回我送去乾洗的衣服? 妻子(用諷刺的語調):“你有沒有取回我送去乾洗的衣服?”你自己去拿那些見鬼的衣服吧。我是誰?你的女傭嗎? 丈夫:當然不是,如果你是女傭,起碼還會懂得怎樣搞清潔。 對話的時候,丈夫和妻子的生理狀態迅速變得混亂。(雖然愛實驗室沒有量心率變異性,但我能想像它們差不多是處於混亂的狀態。)這種情況會為一段關係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戈特曼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指出這種負面的處境具備了“末日四騎士”的特徵。〈註:《聖經啟示錄》裡描述世界末日時會出現的四個騎士〉這是四種態度,它們所向披靡,會對任何人際關係帶來嚴重的破壞。這些態度一旦傳遞出去,會大大啟動對方的“情感腦”,其嚴重程度迫使對方或者用惡劣的態度來回應,或者像一隻受傷的動物般退縮。如果我們依賴四騎士來溝通,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無法從這段關係裡得到我們想求的結果。可是我們卻幾乎總是指派這些戰士上情感戰場的前線。 1.批評: 第一個騎士是批評,批評他人的品行,而不只是表達委屈。一個例子是:“你又遲到了,你只關心自己。”表達委屈可以是:“已經9點了,你說你會8點鐘來,這已經是這個星期的第二次了,這樣等你我覺得孤獨和難過。” 批評的另一個例子是:“我替你收拾衣服都收拾煩了。你總是一團糟,簡直令人腦火!”可以這樣表達委屈:“你把東西堆滿廚房,給我添煩添亂。早上我在廚房喝咖啡的時候,要收拾一番才感到舒服。你可不可以晚上睡前把東西收拾好?” 如果把合情合理表達的委屈變得像批評,而且一定要惹起對方的憤恨、惡意和激烈的攻擊,戈特曼博士提供了一條保證成功的配方:你只要輕蔑地附加一句:“你哪裡出了毛病?” 這些觀察令人驚訝的是它們是多麼明顯。所有人都很清楚我們不希望人家怎樣對待我們。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人家怎樣對待我們的,恰恰是我們難以啟齒的話。而當人家和我們交談之時,如果對方的態度富於情感智力EQ,我們的感激之情立刻油然而生。 我記得有一天在電話裡,上了不期而遇的一課。我已經在電話線上等了20分鐘,另一邊的機票代理正在查看我的訂票情況。那一班飛機將於當天下午起飛,所以我既焦急又憂慮。當她終於承認她無法找出我所訂的票時,我衝口而出“什麼?簡直瘋了,找不到票你還有什麼用?” 我說的時候就已經後悔了。我很清楚我把一位我最需要、正在幫我解決問題的人推開,可是我不曉得怎樣走出這個困境,我想我道歉的話會很荒繆。(事實上,道歉永遠不會太早或太遲,可是當時的我還未學會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是她幫我解了困:“先生,你提高嗓門,會令我無法集中精神幫你。” 幸好她給了我絕佳的機會道歉而沒有丟臉,我立刻這樣做。不用多久,我們的談話態度又像兩個正在嘗試解決問題的成年人。當我解釋這次旅程多麼重要以後,她甚至變成一位真正的盟友,破例在理論上已經滿座的航班上替我找到了一個位置。 我是精神病學家,然而卻是她完全掌握我們之間談話的情感。那一天傍晚,我想像她回家的時候一定比我還要放鬆。這經驗引導我學習了“非暴力情感溝通”。事實上,在我多年的專業訓練理,從來沒有人認為它重要或者有用而向我傳授。 2.輕蔑: 戈特曼博士說的第二個騎士,也是對於我們的“邊緣葉腦”平衡最粗暴和危險的,就是輕蔑。程度由最輕微的(有些人會說得轉彎抹角),例如:“你的行為不恰當”,到最常說且最暴力的,像“可憐的傢夥,你真笨透了”或者一般性的:“你是笨蛋”,或者簡單卻同樣具殺傷力的:“你真荒唐”。 嘲諷也可能很具傷害性。再聽一次前面丈夫對妻子說的話:“如果你是女傭,起碼還會懂得怎樣搞清潔。”嘲諷有時候在電影裡會很有趣(甚至在電影裡也要看情況而定),可是在真實關係裡卻並不有趣。然而為了試圖表現得聰明或風趣(往往因而犧牲了他人),我們經常利用嘲諷這個工具,有時還會興致勃勃。我認識一位出名的法國記者,她的話鋒很犀利。她花了15年時間接受精神分析,而且認為很成功。有一天,那已經是精神分析結束很久以後,我們在談論處理衝突的種種方式。她告訴我:“當我感受到攻擊的時候,我會嘗試毀滅對手。如果能夠把他轟得片甲不留,我會很高興” 傳遞蔑視往往只需要臉部表情:在聽人家說話時眼睛朝天,做出反應時嘴角向下拉眼睛變窄。如果傳遞這些輕蔑信號的人是和我們一起生活或工作的人,它們會直達我們的心底,使我們無法心平氣和地化解矛盾。試問當我們收到的資訊是對方的蔑視,我們怎可能還心平氣和地講理和討論呢? 3.反擊: 4.築起圍牆: 第三和第四個騎士是反擊和築起圍牆。當我們受到攻擊時,“情感腦”提供的兩個反應是“要嘛就打,不然就跑(fight_or_flight)”(這著名的選擇是偉大的美國心理學家瓦特‧B‧坎農在1929年提出的經典理論)經過千百萬年,這些反應已經刻銘在我們的基因上,而實際上他們是昆蟲和爬蟲類最有效的選擇。 反擊所引起的問題是,在所有的衝突情況下,它反過來只會導致兩種結果。最差的情況是觸發暴力升級。如果對方被我的反擊傷害了,他會押下更大得籌碼。這位騎士今天在中東非常活躍,當然,這位騎士也同樣活躍在全世界發生夫妻衝突的家庭裡。它使得暴力程度逐步升級,直至衝突兩派的肉體永遠分開而毀了關係:解散、離婚......甚至謀殺。 在最好的情況裡,我們反擊成功,另一方被我們的氣勢打敗。或者人們會用一記耳光取得勝利(正如父母經常對孩子,男人經常對女人那樣)。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高唱入 雲,而我們裡面的爬蟲會因此感動滿足。可是這種勝利無可避免會使退縮者受傷和痛苦,而這傷口只會加深感情鴻溝,使大家更難以一起生活。暴力反擊永遠不會感動對手,使對方請求原諒,然後反過來擁抱侵犯者。然而,即使在四分五裂的關係裡,感動、諒解和擁抱仍是我們最渴求的事情。 另一種選擇是築起圍牆,這是男性的專門技術,尤其令女人難堪。築起圍牆往往預示了一段正在崩潰的關係處於最後階段,不管它是婚姻還是專業關係。 經過多個星期或多個月的批評、攻擊和反擊,其中參與演出的一方會選擇“逃避”而放棄戰場,起碼在感情上是如此。雖然另一方還在尋找接觸和對話,對方卻繃著臉,看著腳,或者躲在報紙後面,“等待風暴過去”。對手被這種完全無視她存在的策略觸怒,愈講愈大聲,最後開始辱罵。 築起圍牆會惹得另一方摔盤子,如果變成“磚牆”的一方是女性的話,她就可能挨打。肉體暴力是絕對的嘗試:一方試圖跟逃避的一方重新連接起來,嘗試讓她聽見我們感情上感受的一切,讓她感到我們的痛苦。可是這種策略顯然永然不會成功。雨果在《巴黎聖母院》裡出色地描寫了這種徒勞無功而且暴力的追求:對視若無睹的鍾情對象展開瘋狂的追求。小說裡埃斯梅達拉一直無視弗羅洛院長的存在,一直拒絕他的苦苦癡纏。弗羅洛為了感受她的認可,不斷地折磨她,最後把她送上黃泉之路。 情感退縮並不是處理衝突的有效方法。正如戈特曼博士的實驗室所揭示的,還有雨果所描述那樣,築起圍牆往往導致可悲的結果。 因為西雅圖愛實驗室的研究,我們現在比以前更清楚當人們發生衝突時,心和腦處於什麼狀態,以及他們如何經常碰壁。我們自然有理由相信,在婚姻之外的衝突裡,同樣的條件反射和同樣的錯誤也逐步侵害著人們之間的關係。 這些衝突可能牽涉到我們的孩子、父母、姻親、或者是我們的老闆和同事。然而,究竟什麼才是有效溝通的原則呢?所謂有效溝通,即是能夠傳遞資訊,卻不會使接收資訊者疏離的溝通方式。而且相反地,還會引起他人的尊重,使他們樂意幫助我們。 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森堡博士是一位有效情感溝通的大師,《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_Communication)的作者。他生於底特律一個貧窮而充滿暴力的社區。他年輕的時候開始熱衷於研究如何睿智地化解衝突,而無需暴力。他曾經在世界各地授課和執業。在這些地方,衝突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環節。它們包括某些環境惡劣的社區裡的學校和正進行重組的大企業。 非暴力肯定性溝通的第一個原則是用陳述客觀事實來取代判斷,取代批評。說:“你的表現真差勁”,甚至只是說:“這報告做得不好”,就立刻會使對方處於自我保護的狀態。只是保持客觀和具體,效果會好得多:“這份報告要傳遞我們的資訊,似乎還需要補充三個觀點。” 我們愈具體客觀,其他人就愈傾向於把我們的言詞視為合情合理的溝通嘗試,而不是在攻擊他或她的人格。羅森堡引用了一項研究,檢驗一個國家的文學及其公民的暴力程度之間的關係。根據這項研究,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裡把人稱為“好”或“壞”的陳述愈多,那麼它的司法系統裡面所記錄的暴力行為就愈頻繁。 第二個原則是避免對他人的判斷,而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感受上。限制判斷,是情感溝通的主要關鍵。如果我說出自己的感受,無人可以和我爭論。例如,如果我說:“你永遠不會顧及我的感受,你就是一貫的自我中心”,那麼對方就會挑戰我的批判。反之,如果我說:“今天是我的生日,而你忘了,這讓我感到很孤獨”,聽的人不可能質疑我的感覺。他可能會認為我不應該有這些感覺,可是這不由他來決定,我的感覺正是我。 重點是用“我”開始的句子來描述情境,而不是“你”。談及自己,而且只是自己,我不是在批評他人,也不是在攻擊。我是在表達自己的感覺,因此我是真誠和開放的。如果我有技巧,並且真摯誠實,我甚至可以透過揭示對方怎樣傷害了我,而暴露出我的脆弱,因為我暴露了我的弱點,然而在大部分的情況裡,正是這種坦蕩可以解除對方的武裝。我的坦誠令他人願意合作,當然,前提是對方願意投入我們的關係裡。 這種技巧是那位元機票代理對我用的(“你提高嗓門,會令我無法集中精神幫你”)。她只說出了兩件事:剛剛發生的事情〈客觀、因此超越任何判斷〉,以及她的反應和感覺。她對“對手”,並沒有說出任何想法,因為那是沒有用的。 根據羅森堡博士,更有效的作法是不僅僅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且還表達我們落空了的需要。“我們約好一起去看電影,但你卻遲到,我感到失望,因為我真的想看電影的開始片段,這對我很重要。我要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才能享受它。”或者:“你隔一個星期才打電話告訴我你的情況,我一直害怕發生了什麼事。我需要知道一切正常。”或者在工作上:“你讓一份有錯字的文件流通,我感到很尷尬。我的形象和整個工作組的形象都受到影響。我們的名聲對我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一直全力以赴來贏取尊重。” 我把這溝通的方法教給年輕的醫師們,他們非常需要恰當的方法來處理難以討好的病人。實際上我給了他們一步一步的程式,他們往往會把它寫在卡片上,並放在口袋裡,以備萬一遇到脾氣不好的病人時可以派上用場。 羅森堡博士描述了一位參加他的培訓班的人給他講的故事:這個人開始參考一張卡片,就像我的學生那樣,把他學到的技巧應用在他的孩子身上。開始的時候,顯然會有點尷尬,有時甚至顯得荒謬。他的孩子曾經立刻指出他的方法矯揉做作而不自然。然而,他是一位認真貫徹的初學者,他看著卡片,用他學回來的步驟回應孩子對他的嘲笑:“當我努力改善我們的關係,想做一個更好的父親時,你卻說我荒謬,你傷了我的心。我希望改變我們一直以來的對話方式,我需要感到這對你來說也是重要的。” 他的心方法果然有效,孩子們開始願意聽他,而且他們的關係也在改善。他用這種方法試了幾個星期,事實上時間已經長得足以讓他拋開那卡片。有一天晚上,他和孩子在爭論看電視的問題時,他發了脾氣,一時忘掉他的非暴力化解法。他四歲的兒子急忙衝口而出;“爸爸,趕快去拿你的卡片!” 【The Love Lab of Seattl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Seattle, in a place called the "Love Lab," married couples agree to be examined under the microscope of emotions of psychologist John Gottman. Since Dr. Gottman, author of The Relationship Cure, started his Love Lab, more than 100 couples have agreed to talk about their subjects of chronic conflict—th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tasks, decisions about the children, the management of family finances, relations with in-laws, disagreements over smoking and drinking, and so on. Dr. Gottman's first discovery is that there are no happy couples—in fact, there are no lasting emotional relationships—without chronic conflict. To the contrary: Couples that have no chronic subjects of dispute should be worried. The absence of conflict is a sign of an emotional distance so great as to preclude an authentic relationship. The second—astonishing—discovery is that Dr. Gottman can analyze a mere 5 minutes—5 minutes!—of an argument between a husband and wife and predict with more than 90% accuracy who will remain married and who will divorce within a few years—even if the couple is still in the midst of their honeymoon. Nothing afflicts our emotional brain and our physiology more than feeling emotionally cut off from those to whom we are most attached—our spouse, our children, our parents. In the Love Lab, a harsh word or a tiny facial contortion of contempt or disgust—hardly visible to an observer—is enough to speed up the heartbeat in the person to whom the comment is targeted. After a well-aimed jab combined with a bit of disdain, the heart rate will suddenly climb to more than 110. Once the emotional brain is aroused in this way, it turns off the cognitive brain's ability to reason rationally. The prefrontal cortex is "off-line." Men, in particular, are very sensitive to what Dr. Gottman calls "emotional flooding." Once their physiology is aroused, they are "flooded" by their emotions and they think only in terms of defense and attack. They no longer look for responses that will restore calm to the situation. Many women also react the same way. When we hear this exchange—from one of Dr. Gottman's studies—it sounds terribly familiar: Fred: Did you pick up my dry cleaning? Ingrid (in a mocking tone): "Did you pick up my dry cleaning?" Pick up your own damn dry cleaning. What am I, your maid? Fred: Hardly. If you were a maid, at least you'd know how to clean. During that exchange, Fred's and Ingrid's physiology quickly becomes disorganized. (I imagine that thei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ould also be very chaotic, though this was not measured in the Love Lab.) The effects on the relationship are disastrous. With compelling arguments, Dr. Gottman defines this type of negative situation as featuring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four attitudes that wreak havoc in all the relationships that they encounter on their passage. These conveyed attitudes activate the emotional brain of the other person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 other party can only respond with meanness or else withdraw like a wounded animal. If we rely on the four horsemen for communication, we are literally assured of not getting what we desire out of the relationship, yet we almost always call these warriors up to the front of our emotional battles. Attitude 1: Criticism The first horseman is criticism, criticizing someone's character instead of simply stating a grievance. An example of a criticism: "You're late again. You only think of yourself." A grievance would be: "It's nine o'clock. You said you would be here at eight. It's the second time this week. I'm lonely and upset when I wait for you like this."Criticism: "I'm fed up with picking up your clothes. Your messiness is exasperating!" Grievance: "When you leave your things all over the kitchen, it bothers me. In the morning when I'm having my coffee, I need order around me to feel good. Could you try to pick up at night before you go to bed?" Dr. Gottman gives an infallible recipe for changing a legitimate grievance with a good chance of being heard into a criticism certain to spark resentment, ill will, and a virulent counterattack. All you need to do is tack on a scornful, "What's wrong with you?" What is so surprising about these observations is how obvious they are. We all know exactly how we don't like to be treated. It is hard for us, on the other hand, to say exactly how we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Yet, our gratitude immediately overflows when someone addresses us in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manner. I remember an unexpected lesson I received one day over the telephone. I had been waiting over 20 minutes while an airline ticket agent looked into the status of my reservation. The flight was for that same afternoon, and I was impatient and worried. When she finally admitted that she could not find my reservation, I burst out, "What!? But that's crazy. What use are you if you can't find a reservation?" As I was speaking these words, I was already sorry. I knew very well that I was alienating the person I most needed to solve my problem. But I did not know how to get out of this jam. I thought it would be ridiculous to apologize. (In fact, it is never too early or too late to apologize, but that was something I had not yet learned.) To my great surprise, she was the one who saved me: "When you raise your voice, sir, I can't concentrate on helping you." I was lucky; she had just given me the perfect opportunity to apologize without losing face. I did so immediately. A few moments later, we were once again talking like two adults trying to solve a problem. When I explained how much the trip mattered to me, she even changed into a real ally; she broke a rule by giving me a seat on a flight that was theoretically blocked.I was the psychiatrist, but she was the one who had completely mastered the emotions of the conversation. That evening, I imagined her on her way home, undoubtedly more relaxed than I was. That experience led me to learn about nonviolent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n fact, in my years of training, nobody had considered it important or useful to teach it to me.
2. Contempt Dr. Gottman's second horseman, the most violent and dangerous for our limbic balance, is contempt. Contempt shows its face in insults, of course. From the mildest—some would say underhanded—such as "your behavior is inappropriate," to the most conventional and violent like "poor thing, you really are dumb," or the common "you're a jerk," or the simple but no less deadly "you're ridiculous." Sarcasm can also be very hurtful. Listen again to Fred's response to Ingrid: "If you were a maid, at least you'd know how to clean." Sarcasm can sometimes be funny at the movies (and even there, it all depends). But it is not funny at all in a real relationship. Yet, in an attempt to be clever or witty—often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sarcasm is precisely the tool to which we often turn, sometimes with relish. I know a major French journalist with a very sharp wit who spent more than 15 years in what she considers to be a very successful course of psychoanalysis. One day, long after her analysis was over, we were talking about ways of dealing with conflict. She told me, "When I feel attacked, I try to destroy my adversary. If I manage to smash him to smithereens, I'm happy." Facial expressions are often all it takes to communicate contempt: eyes rolling toward the ceiling in response to what has just been said, the corners of the mouth turned down with eyes narrowing in reaction to the other person. When the disparager who sends us these signals is someone we live or work with, they go straight to the heart. And that makes a peaceful resolution of the situation practically impossible. How can we reason or speak peaceably when the message we receive is that we inspire disdain?
3. Counterattack and 4. Stonewalling The third and fourth horsemen are counterattack and stonewalling. When we are attacked, the two responses the emotional brain offers us are fight and flight (these are the famous alternatives described by the great American physiologist, Walter B. Cannon, in a classical description in 1929). These responses have been engraved in our genes over millions of years of evolution, and they are, indeed, the most effective choices for insects or reptiles. Now, in all conflicts, the problem of counterattack is that it leads, in turn, to only two possible outcomes. In the worst of cases, it provokes an escalation of violence. Wounded by my counterattack, the other person will raise the stakes. This horseman is very active in the Middle East, of course, but also in all the kitchens of the world where couples clash. Escalation usually carries on until there is a permanent physic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warring factions—the de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y dismissal, divorce, or murder. In the best of cases, the counterattack "succeeds" and the other party is defeated by our verve. Or victory is obtained—as parents often do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men sometimes do with women—with a slap. The law of the jungle has spoken, and the reptile in us is satisfied. But that kind of victory inevitably leaves the vanquished wounded and sore, and this wound only widens the emotional gap and only makes living together more difficult. A violent counterattack has never inspired an opponent to beg forgiveness and take the aggressor in her arms. Yet, even in torn relationships, this outcome is precisely what we are yearning for. The other option—stonewalling—is a masculine specialty that's particularly upsetting to women. Stonewalling often foreshadows the final phase of a disintegrating relationship, be it a marriage or a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After weeks or months of criticism, of attacks and counterattacks, one of the protagonists will choose "flight" and abandon the battlefield, at least emotionally. While the other person still seeks contact and offers to talk, the second party scowls, looks at his feet, or hides behind his newspaper, "waiting for the storm to blow over." The antagonist, exasperated by this tactic that supposes to ignore her completely, talks louder and louder and eventually starts shouting. Stonewalling is the stage of the flying plate or—when the person who turns into a "brick wall" is a woman—of possibly getting beaten up. Physical violence is a desperate attempt to reconnect with the other who has left the scene, to try to make her hear what we are experiencing emotionally, to make her feel our pain. Obviously, it never succeeds. In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Victor Hugo magnificently illustrated this vain and violent pursuit of the love object who ignores you. To feel recognized by Esmeralda, who persisted in ignoring him and rejecting his advances, Abbé Frollo ended up torturing her and sending her to her death. Emotional withdrawal is not an effective way to deal with conflicts. As Dr. Gottman has shown in the lab, and Hugo described before him, stonewalling often leads to a sorry end.
Saying It All While Doing No Harm Thanks to the Seattle Love Lab, we now understand, to an unprecedented extent,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heads and hearts of people in conflict, and how they often head straight into a wall. Naturally, we have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reflexes and same mistakes undermine the course of conflicts outside of marriages as well. These conflicts may involve our children, our parents, our in-laws, or, most often, our boss and our colleagues in the office. But what, then, are the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ne of the masters of effectiv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s the psychologist Marshall Rosenberg, PhD, author of the book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Born in a poor and violent neighborhood of Detroit, he was very young when he became passionately interested in intelligent ways to solve conflict without violence. He has taught and practiced in many circumstances and parts of the world where conflict management is indispensable. The first principle of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is to replace judgment—that is, criticism—by an objective statement of facts. Saying, "You are doing a poor job," or even "This report isn't good" immediately puts the other person on the defensive. Being simply objective and specific is much better: "In this report, there are three ideas needed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our message that seem to be missing." The more specific and objective we are, the more likely the other person will be to react to our words as a legitimate attempt to communicate rather than as an attack on his or her being. The second principle is to avoid any judgment of the other while concentrating entirely on what we feel. This reservation of judgment is the master key to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If I talk about what I feel, nobody can argue with me. For example, if I say, "You never think about me; it's your usual self-centeredness," the person I am talking to can only challenge what I have said. If, on the other hand, I say, "Today was my birthday and you didn't remember it. When you do that, I feel lonely," the person cannot question my feelings. She may think I should not have them, but that is not for her to decide; they are who I am. The whole point is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with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I" rather than "you." By talking about myself, and only myself, I am no longer criticizing the other person; I am not attacking either. I am expressing my feelings, and therefore, I am being authentic and open. If I'm skilled and really honest with myself, I can even go so far as to expose my vulnerability by showing how the other person has hurt me. I may be vulnerable because I have exposed one of my weaknesses, but in most cases, it is precisely this honesty that will disarm the adversary. My candor will make the other person want to cooperate—insofar, of course, as that person is invested in our relationship. This technique is exactly what the ticket agent used with me. ("When you raise your voice, I can't concentrate on helping you.") She talked about only two things: what had just taken place—objectively, and therefore beyond judgment—and what feelings she experienced in response. According to Dr. Rosenberg, what's even more effective is not only to say what we feel, but also to express the disappointed needs we had. "When you arrive late for a movie date, I feel frustrated because I really like to se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lm. It's important for me to see the whole show in order to enjoy it." Dr. Rosenberg talks about a participant in his workshop who told him the following story: This man had started to refer to a card, on which he put what he had learned into practice with his children. At the beginning, it was obviously a little embarrassing, sometimes even ridiculous. His children had immediately pointed out how stilted his approach was. But, as a conscientious beginner, he had looked at his card and addressed that very scorn with the procedure he was learning: "When you tell me I'm ridiculous, just as I'm trying to improve our relationship and be a better father to you, you make me sad. I need to feel that it also matters to you that we change the way we've been talking to each other." His new approach worked; the kids began to liste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as improving. He went on in the same vein for several weeks--long enough, in fact, to dispense with the card. Then one day, while he was arguing with his children over television, he lost his temper and forgot about his nonviolent resolutions. His four-year-old son burst out with some urgency in his voice, "Daddy, go get your card!" |
網路流傳文章 |
經濟戰爭
股市你掙了錢,樓市你掙了錢。請先不要樂,你只是在為自己挖坑。說白了,你就是你的掘墓人。有錢,大家誰不盼望,但,錢是相對的,也是最靠不住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有多少人哭著喊著賣出本幣,兌換美元。所以你今天掙了錢,你只不過是在享受搖頭丸帶來的快感。還是想想如何配合國家,做一些保住勝利果實的事情吧!美國金融戰爭早已開打,中國處境艱難! 現在很多國人都很關心人民幣升值這個話題,但又不瞭解美國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真正意圖何在,現在鄙人就此淺薄的發表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相信大家對8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及“香港的香港金融保衛戰”吧!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投機集團“美國索羅斯財團”搞的,但是,你就沒有想過它背後難道就沒有美國政府的支持了嗎?下面,我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你就會明白了。 從1980開始的,特別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國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間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一半!這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其他國家和美國的經濟差距縮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歡呼︰只要超過美國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復“正常國家”了!美國人沒有吭聲。 按理說,日本還是美國的盟國,其經濟也是美國扶持起來的,美國也沒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戰時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國也不可能對盟國日本使用“顛覆性煽動”,眼看著美國是阻擋不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國都在興奮的期待著日本GDP超過美國GDP的那個“歷史性時刻”!日本企業更加瘋狂,美國經濟的象徵──洛克菲勒廣場被日本人買下了!美國的精神象徵──好萊塢被日本人買了!美國民眾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穀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國民眾的榮耀感在急劇下滑,民間開始蔓延仇日情緒。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國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發生了,1985年美國拉攏其他五國(7國集團)逼迫日本簽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其實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過度”幹預外匯市場。日本當時手頭有充足的美元外匯存底,如果日本央行幹預,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勢的太監。美國駐軍、政治滲透、連憲法都是美國人幫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簽廣場協議都不可能。 日本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至1988年初.美國要求日元升值。根據協議推高日元,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從協議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時的1美元兌160日元。由於美國雷根政府堅持認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透過口頭幹預等形式繼續推高日元。這樣,到1988年年初,日元兌美元的匯率進一步上升到1美元兌120日元,正好比廣場協議之前的匯率上升了一倍。 美國人滿足了嗎?沒有。接著看下去,從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當時柯林頓政府的財政廳長貝茨明確表示,為了糾正日美貿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當時的日元匯率大致在1美元兌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據美國政府的誘導目標,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兌100日元。以後,由於柯林頓政府對以汽車摩擦為核心的日美經濟關係採取比較嚴厲的態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匯率急升至1美元兌79日元,創下歷史最高記錄。 日元升值的後果是什麼?洛克菲勒廣場重新回到了美國人手中,通用汽車在這個廣場的一賣一買中淨賺4億美元!日資在艱難度日中大規模虧本退出美國。美國民眾勝利了!成功的擊退了日本的經濟進攻!我們可以從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後,日本和美國的GDP之比重新拉開了距離,而且越來越大! 可能有些網友還是沒有明白,日元升值怎麼啦?跟我們的談論有什麼關係?日元升值,就是美國對日本的一次經濟阻擊戰!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發展財富大轉移到了美國去了。 假設我是美國財團,我當然知道1985會發生什麼,假設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億美元兌換成24000億日元,進入日本市場,購買日本股票和房地產,日本經濟的蓬勃導致股市和房地產發瘋一樣的上漲,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元開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產假設我已經賺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設了),那就是48000億日元。 這時,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產和股票在一年中拋售完,然後兌換回美元,那麼,就是400億美元!在5年時間中,我淨賺300億美元!(還是最低假設)。那麼日本呢?突然離開的巨額外資就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崩潰!經濟學用詞叫“泡沫經濟破滅”。這就是日本常說的︰“失去的十年”。而我連本帶利的400億美元回到美國,你想一想,美國經濟能不旺盛嗎?!!日本“失去的十年”,卻正是美國“興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說的只是美國財團中的一個,其他財團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設還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像美國在這場經濟戰爭的勝利中,到底從日本刮走了多少財富? 美國賺夠了,日元現下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堅挺依然和30年前一樣!美元暫時性的貶值,並沒有損害到美元的國際地位。這場美日的經濟戰爭,以美國完勝而告終!! 美國人玩上癮了。1998年,同樣的手法在東南亞四小龍四小虎身上又來了一次,這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唯一不同的,這次不需要廣場協議了。因為亞洲這些小虎小龍的外匯存底們直接阻擊就可以大獲全勝!但是,還是沒有戰勝財大氣粗、軍事強盛、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結局大家也看到了,東南亞貨幣在先升後跌中,經濟發展的成果被美國搶掠一空!! 唯一市場硬挺住了索羅斯的進攻而沒有經濟崩潰的就只有回歸後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幾十年的發展果實。當時索羅斯發動世界輿論(包括香港輿論),大肆攻擊香港政府(中國政府)“行政幹預市場”,違反市場經濟規則、沒有民主自由,要是當時中國屈服於世界的輿論壓力而不運用“巨視調控”進行入市幹預,那將釀成大禍,又不知道要有多少國人向當年的日本那樣因破產而跳樓自殺了! 當時的曾蔭權後來說過︰“決定政府入市幹預的前一晚,我坐在床頭哭了,不是為我自己,而是怕這個決定如果錯誤了,害了香港,我怎麼向中央政府向市民們交代。”大家現下知道為什麼美國一再要求他國“新聞自由”、“市場經濟”、“民主人權”是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礎上了吧,知道我國的“巨視調控”政策的正確性和優勢所在了吧。 美國停手了嗎?沒有,因為我國綜合勢力的增長國力的增強威脅到了美國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威權,近來“中國公開支持因兒子醜聞陷入困境的安南,指責美國故意借題發揮進行人生攻擊。”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美國心裡就不痛快了,就要整人了,現下強迫民眾幣升值就是消弱中國的第一步,各位明白了嗎?知道為什麼中央政府突然狂力打壓上海和北京的房地產市場?知道為什麼中國股市那麼慘了嗎?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還是4月曾說了一件事情︰“有一個40億美元的外資在上海炒房地產,已經退出中國了這樣的外資,不要也罷!”明白了嗎?中國股市是一個弱勢股市,很容易被美國財團利用。 中央不可能放鬆對股市的控製,否則中國經濟將會在外資的攻擊中崩潰!前段時間,也就是今年的12月初又有一個240億美元的外資財團撤離中國上海。現下,大家對國家的巨視調控的優勢有所理解了吧,知道了國家出臺那麼多針對房地產的政策是多麼的明智和及時了吧! 現下各位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實行國家外匯管製、匯率控制、打壓房地產、控制股市、知道為什麼中國要保持巨額外匯存底,為什麼最近央行又出臺了新的房地產債款規定,為什麼中國政府一直要求進退場門貿易平衡,為什麼要擴展東南亞貿易市場和歐盟市場,為什麼要加WTO了。 其實中美之間的經濟戰爭,早就已經開場了,而且來來回回過了幾百招了。我們大多數網友還懵懵懂懂的只盯著台海,盯著中亞美軍又多了一個軍事基地。要知道經濟崩潰的災難遠比一場軍事戰爭的後果更嚴重。軍事戰爭不外乎兩種︰即“侵略戰爭”和“衛國戰爭”。而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打垮對方的一切(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達到佔領對方領土,進行資源掠奪和控制奴役和剝削對方的國民。 這樣的事情中國歷史上沒有少發生,這裡我就不例舉事例了。而如今的美國就是以軍事上的侵略戰爭為手段,達到奴役和剝削對方為目的的真實意圖(對實力弱小的國家而言),看看如今的“伊芳拉克”就明白了,美國實際上是侵略佔領了伊芳拉克,控制了伊芳拉克的石油,以此來滿足美國國內巨大的需求量;而對實力強的原蘇聯(原蘇聯擁有製對方死地的核力量),美國就只有發動經濟進攻來拖垮他們,蘇聯的分裂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許有的人要說,那是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和當時蘇聯國內政策導致了原蘇聯因經濟崩潰而解體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進行軍備競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當時的美國經濟實力比蘇聯強,所以,美國勝利了而蘇聯解體了。現下輪到我們了,我國現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沒有冷戰時期的蘇聯強大,相同點是我國同樣也擁有毀滅美國的核子武器,只是數量少了一點而已。那在這一輪中,就要看我國領導人的智慧了,建立合理的政策來規避風險,保護自己是當務之急(可喜的是,現下我國已經在這樣做了)。 可是,美國也沒有閑著,而且,作為經濟進攻的第一步他們已經早早的邁出了,向美國“凱雷財團”這樣的世界性投機財團收購中國的“徐州重工”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了,在這裡我就不一一例舉了。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控制中國的核心技術,進行世界性的技術壟斷。同時乘匯率沒有變化之前以美元套取民眾幣,迫使中國央行大量發行民眾幣以應付大量的貨幣兌換需求,為拖垮中國經濟打下伏筆。這還是明的進入,暗地裡的就更無法統計了。 說到這裡,也許有很多人不明白大量美元兌換民眾幣的行為與拖垮中國經濟有什麼關係。在這裡,我解釋一下︰在正常情況下,在沒有大量美國財團惡意湧入中國用大量美元換取民眾幣之前,我國的經濟形式是相對穩定的,我國發行的民眾幣數量應等於我國民眾累積的財富數量。而大量的惡意的國外財團的資金湧入中國,需要兌換大量的民眾幣,使得國內民眾幣的流通數量大大超過我國民眾所累積的財富數量。而這些民眾幣全部投入少數領域,表面上是拉動了我國的經濟,使國內的消費量變大,實際上也使得資產價格大幅上升。 據統計,目前在國際上金融市場上的投資有136萬億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萬億美元湧入中國進行投機經營,按現下的匯率,我國就要發行10.6萬億元民眾幣。如果人民幣升值15%,他們再用手頭的人民幣套取美元,他們將換回1.56萬億美元,而中國外匯儲備是0.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一進一出,這些投資資金多了2000億美元,而中國這麼多年充當血汗工廠所掙來存在國庫中的2000億美元一分不剩,留給中國的是當初為應付這1.36萬億美元而發行的10.6萬億的人民幣。2006年中國GDP是20萬億,物品是這麼多,而錢卻多了10.6萬億,那就意味著所有商品都要打折到原來的2/3。恐慌情緒將在社會上蔓延,炒房者為了變現到時可能會出七折、六折、甚至三折出手手中的房子。大批市民破產,牽涉到銀行破產,整個國家經濟崩潰,我們手中的財富一文不值了。 到時國人乃至世界將會對中國失去信心,不再儲備和使用甚至拋售手中儲備的民眾幣,使中國的外貿活動受挫,最終導致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對外導致信譽危機從而導致金融危機。就向40年代的通貨膨脹那樣一盒火柴要賣幾百塊。如果我國政府在這次的民眾幣匯率這件事上決策錯誤,那麼到時中國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就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最近,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講,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民眾幣升值了,也就是說錢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下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下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餘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2006年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盪上揚。進入11月份,米價、面價、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但是,米麵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據瞭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遍,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麵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農副產品漲價說明瞭我國經濟在發展和提升。同時,以農副產品的漲價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維護社會的穩定,給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內環境,對國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農民的數量畢竟占了總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絕非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巨視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如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對比1996年的東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房價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產泡沫破滅前的跡象已經顯現。試圖為了一已私利而繼續哄抬房價的地方政府,將迎來經濟規律的無情懲罰。因為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出的,可能還不被官方承認,但它實實在在已經來臨了。這種處在萌芽狀態的通貨膨脹選擇了一個導致經濟危機的最好時機──2007年的元旦和春節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壞性更大。如果有一天速食麵也開始漲價時,這場經濟危機已無法遏製了。 柴米油鹽、水電油汽的輪番漲價和全面漲價,對中國的富豪階層的正常生活不構成任何影響,但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市民將要付出更多的財富以維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水準,也就是說,中國的高房價,間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來買單,日本的國民是花了15年的時間,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麼,中國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應對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國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國的民眾幣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元的攻擊,一年之內升值達5%,而且,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在民眾幣的升值中逐漸縮小,國際市場的風險已在加劇。而國內市場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漲價,將直接影響消費。最後,逼迫央行加大民眾幣的發行量,中國的通貨膨脹就此爆發。這種危機也可能近在眼前。 民眾幣目前在國際貨幣市場的遭遇是中國匯製改革以來沒有過的事,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美國要幹什麼?但是,還由不得我們把國際市場的問題解決好,民眾幣在國內又是這樣的尷尬。在不動產漲價的帶動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漲價,形成了國際與國內兩種迥然不同的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市場將走向資本的過度投機。說白了,對內將加劇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對外給資本大鱷可乘之機。 如果更深層次的分析,民眾幣似乎是遭遇來自不同方面的圍攻,試圖將中國30來年經濟發展的成果逐步蠶食。接下來,生活必需品的漲幅將進一步加劇,市民的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國內市場進一步縮小,中國的產能將進一步過剩,最後,必然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破產,經濟危機說來就來。 真正要化解這場危機,對目前的經濟局勢來說,進一步加大巨視調控的力度,理順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體制,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把房價降下來,讓城市居民在房價下降的過程中感受中國經濟的力量,從而增強對未來的信心。也許,這是目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儘管已經做了一些表面工作。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高房價的危害性,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的破壞更是史無前例。也許現下還不必過於悲觀,一切都應該有轉機。誰都知道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問題,就象一輛出現明顯故障的高速列車,轟轟隆隆往前飛奔,不知何時將會出軌或者顛覆。有經濟學家預言,2008年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屆時,社會動盪不可避免。那麼,出了這麼大的問題,而問題的症結究竟何在呢? 發改委專家馬曉河指出︰我國正在由某一方面的過剩向全面過剩演變。由於產能過剩,內需不旺,中國產品被迫退場門,又導致了大量的貿易摩擦,過分倚賴國際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馬曉河舉例說︰中國人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雙鞋子,可見鞋的產能過剩多少。2006年11月23日,央行副行長蘇寧也表示,中國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到歷史最低水準。而在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比較起來差別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兩位,一位是巨視經濟的專家,一位是金融威權,但指出的是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因為內需不旺而導致產能過剩,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大的風險,中國將有成千上萬工業企業面臨生存的危險。 讓我們再來看看近幾年推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因是什麼︰如果總攬中國經濟全局就可以發現,推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三是退場門,可以說這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但是,在我國的實踐中是“重投資、重退場門、輕消費,”這是問題的表像。為什麼中國人會“重投資、重退場門、輕消費,”呢?明知消費是生產力,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力,這是一個淺顯的經濟學常識,但是在巨視經濟發展的佈局上,連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都罔顧及了? 再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資,前幾年表現的是“開發區”熱,後來是“基本建設”熱,再後來就是現下的“房地產”熱;二是大中型企業重工業產品退場門,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企業,只要形成了生產規模,眼光都瞄準了國際市場,大到汽車,家電,小到鞋子,襪子,打火機,一古腦退場門。就“投資”熱而言,高房價圈走了老百姓甚至兩代人的財富,還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就“退場門”熱而言,貿易順差繼續加劇,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民眾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有經濟學家分析,民眾幣自匯率改革以來升值了5%,現下的狀況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當於前10多年的升值總幅度。那麼這個後果是什麼呢?許多經濟學家諱莫如深,我可以大膽的告訴大家,後果就是民眾幣大量從不同管道流出境,國際洗黑錢的勢力乘機介入,甚至可以把中國貪官的錢都洗白了。 可以說,在2007年之前,只聽說外國人到中國來洗錢,這個局面也將因此而改變,中國人終於到外國去洗錢了。再說得深入一點,就是中國民眾創造的財富被別人悄悄地“盜走”了。發改委專家馬曉河先生的話頭上,看看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實,很簡單,產能過剩的解決之道是刺激消費,而刺激消費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房價。房價不降,中國人對未來的預期必將產生較大的壓力而不敢消費,還有一部分成了房奴無錢消費。馬曉河先生說,中國工業品利用率有半數低於50%,所以,為了減少風險,必須擴大內需。而內需如何才能擴大呢? 中國居民的消費率是38.2%,世界平均消費率是78%─79% 兩相對照,中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就暴露出來,是高得離譜的房價將中國居民的財富搜刮一空,還拿什麼去消費呢?所以中國人的消費率創下了歷史新低。有專家預測,中國房價每下降一個點,將為市場一年增加100億以上的消費,而中國房價從2006年前三季度的綜合平均價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間,也就是說,只要中國房價下降30%,中國市場一年將增加3000億的消費總額,中國經濟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中國民眾也從此能過上好日子。 相反,我國要是領導人的決策事物方控制不好這個局面,我國的經濟將會崩潰。我們都清楚我們現下身處的國際環境有多惡劣,面對當前複雜的國際情勢,中國一定要具備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一是軍事戰爭,二是經濟戰爭。 用戰爭手段奪取別國別人的財富在人類歷史上是很常見的。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還能看到。為了保護中國民眾的生命財產,以及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中國一定要建設強大的陸軍,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天軍(太空部隊)。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誰佔領了太空這個製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戰爭的主控權。任何太空非軍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夢! 聖人說得好︰落後是要挨打的!中國只有具備了徹底摧毀對手的實力,別人才不敢欺負中國。 同時,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由於國際交流和貿易的全球化,一場新的戰爭----經濟戰爭,已經取代軍事戰爭,成為當今世界一部分人奪取另一部分人財產的主要手段 。 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就是經濟戰爭的一個例子。落後的東南亞國家經濟受到了重大打擊。國際金融炒家以經濟手段達到了以往要用戰爭手段才能達到的目標。 在少遲一點的香港金融保衛戰中,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和財政司司長任志剛,在中國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匯儲備幹預了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國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盤行動。經過幾個月的較量,香港政府成功擊退了國際金融炒家把香港當作領款機的企圖。那次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恆指變動1點,期貨的買賣就會相差2.3億港幣。 香港金融保衛戰雖然過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強大中國做後盾,會不會發生“八國聯軍”攻打香港的可能呢?畢竟香港政府幹預香港股票市場違反了當今國際主流社會的“規矩”。 中國航油(新加坡)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損失5億美元和一位中國國資委職員在倫敦同期投資再次被吃表明中國在金融市場方面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就石油這一項,中國現下每年就要多花幾百億美元。現下是中國需要啥,國際商品市場就漲啥。可以說是“搶你沒商量”。然而,石油等商品的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危害並不是最嚴重的。真正可能對中國經濟的造成嚴重危害是民眾幣匯率體系和不斷高漲的房地產市場 。 我總覺得有人要以民眾幣匯率為突破口,搞垮中國的經濟,奪取中國民眾的經濟成果。從要民眾幣升值和自由浮動的叫喊聲中,我好像聞到了軍事戰爭的火藥味。 現下有一個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得說法,讓民眾幣匯率自由浮動,由市場來決定。 難道市場是有鬼決定的嗎?由市場來決定,聽起來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權。但仔細分析一下,世界上有哪個市場不是由少數人操中的呢?讓民眾幣匯率由市場來決定,說穿了就是由他們來決定。 中國政府和民眾一定不要忘記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現下外資的相當一部分是埋下的伏兵。它們就等美國把中國的門撞開(民眾幣匯價自由浮動),把民眾幣捧上天,牟取暴利。 總之,中國一定要建設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強大的陸軍,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天軍(太空部隊)以應對可能軍事戰爭。同時中國一定要建設熱愛國家,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竟爭規則的金融“鐵軍”以應對經濟戰爭。只有這樣,中國的安全,民眾的財富才會得到保護! |
李意昕 |
良家婦女綜合症
女人對男人太好,過於遷就男人,男人反而不會珍惜。這就是所謂的“良家婦女綜合症”。 那個對愛情看透的絕頂聰明的張愛玲,也曾患過這樣的疾病,她是一個癡情的女子,胡蘭成和別的女人私奔了,她還眼睜睜地跑過去給他送錢;渾身雅豔,遍體嬌香的杜十娘,跟著書生李甲回鄉,還不是在路途上就被所愛的人給賣了,演繹出千古流傳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大玉兒一心輔佐皇太極,末了還不是失寵於後宮,差點連兒子的皇太子位都不保。 反倒是北宋文人陳季常,娶的妻子柳氏,被當時的文人蘇東坡譏諷為“河東獅吼”的女子,“兇悍”地管著丈夫,不讓他外出花天酒地,結果,丈夫功成名就,亦與妻子白頭偕老。不過這是特例。於是有少數聰明的女人先知先覺,告誡女性同胞:當心良家婦女綜合症。 於是當代“馴夫”之道便成了;做女人,千萬不能太好。女人要想留住男人,無論如何,一定要把他“馴服”,不能當良家婦女。至於手段,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男人是一匹野馬,不馴服,由著他放肆奔跑,傷心流淚的最後一定是女人。我有一位女友,容貌普通,事業平平,可是男朋友對她就是千依百順,存摺如數繳回。別說情人,就是自己買些稍微貴重一點的東西,也一定向女朋友請示;回家,不需要吩咐,就低頭擦桌子、拖地板,將汗水默默傾灑在家裡,標準的好男人。 男人與女人不同,有時那些外表看上去痞味十足,而其實內心溫柔善良的男子,對女人殺傷力最巨大,如《飄》裡的白瑞德;而女人恰恰相反,內心越有心計,外表越要溫柔,如林黛玉。如果林黛玉和寶哥哥成了親,寶哥哥十之八九會是“妻管嚴”。而最上乘的“馴夫術”,就是將霸道、精明融入在溫柔、撒嬌之中,正如古龍小說裡的人物那樣,小手輕輕一揮,小嘴輕輕一撅,再剛強的男人也會“灰飛煙滅”。 如果妳想做個這樣的女人,讓妳愛的男人一生和妳相伴相依,眼裡容不下別的女人,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包容你,最多罵妳一句“小狐狸精”,那麼切記:要有個性,要有主見,對男人不要過於遷就。 女人不壞,男人不愛。這與年輕貌美、賢慧能幹無絕對關係,妳需要的,就是智慧,並且一定要克服女人天生心軟的毛病,將愛情看成一場戰爭,在戰略上重視男人,在戰術上漠視男人。 管住了男人,幸福還會遠嗎? |
韓浩月 |
最柔弱的那一部分
有一次聽一位心理專家的講座,專家講了一個實驗,內容是把一隻猴子放在一個鐵籠子裡,籠子用絕緣體分成了兩半,當其中的一半通電的時候,猴子會用最快的速度逃到另外的一半去,當科學家把絕緣體拿掉,整個籠子全通上了電,開始的時候猴子還像以前那樣逃到另外一邊去,幾次之後,它發現整個籠子全部充滿電流,於是,它不再像以前那樣選擇逃避,而是絕望地、無辜地、老老實實地呆在籠子的角落裡----它已經習慣了承受傷害。 我身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她是個溫柔的女人,從戀愛到結婚,她一直用寬容的愛寵著他,因為她認為,只有她才是瞭解他的,所以她原諒他的暴躁和反覆無常,她一次次用眼淚來洗刷著自己所受的傷痛,終於,在一次翻天覆地地爭吵中,她站在摔得亂七八糟的房間中央,她含著眼淚,淡淡地說︰“我們離婚吧。” 第二天他們就去民政局辦了離婚手續。之後,她搬到不遠處的母親家住,在經歷了這場浩劫般的感情挫折之後,只有母親才能收容她那顆破碎不堪的心。才一周的時間,她發覺自己變得恍惚起來,彷彿丟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認真地去想,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直到那天下班回來,在暮色裡,她竟毫無知覺地將單車騎到了原來的家門口,並極順手地推門走了進去,在他驚詫的眼光裡,她恍然發覺,她一直還在想著家,想著他。 破碎的不可能再挽回,她這樣告訴自己,並努力讓自己變得堅強和冷漠起來,她告誡自己︰他是不值得自己愛的。但僅僅是在她走錯門之後不久的一個週末,她獨自去菜市場買菜,回母親家的路上,又陷進沈思和茫然中,又推開了那扇最熟悉不過的門,又看見那個最熟悉不過的人正蹲在門口悶悶地抽煙,憔悴得不像個樣子。那個下午,她沒有再回母親的家,而是為他做了滿滿一桌子的菜……第二天,他們復婚了。 現下,他們仍然像以前那樣地生活著,就像無數平凡的夫婦,他的毛病沒有改變多少,而她呢?也依然像過去一樣地愛著他。她是習慣了,當愛成為一種習慣,再怎麼不公平的對待也只是無謂的考驗,就像那隻不再躲避的猴子,明知道無論躲到那裡也躲避不了身體的痛楚,還不如停留在原地,任憑所有的苦痛盡情地壓來。 如果愛一個人成為習慣,他就成了你心底最柔弱的那一部分,成了你的致命傷,成了你無法躲也不想躲的牢籠。你的心裡有時雖充滿了無望和無辜,但一種叫做“奉獻”的感情已充斥了你的內心,它既美好又讓人感到疼痛,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開始倚賴上這種感覺,那麼所有的退路就全部被這種感覺封閉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求回報地愛他,像喝水吃飯一樣習慣,直到你有了戒掉罌粟那樣的毅力才能戒掉。 |
韓浩月 |
愛是一種軟暴力
所謂婚姻,就是彼此拔掉身上的刺能夠依偎在一起。 愛情則沒有這回事。陷在熱戀中的男女身上都是沒有刺的,或者說,都是把那些刺隱藏了的。更甚者,彼此是互愛對方身上那些刺的。所以從古至今,愛情的力量通常都比婚姻大。戀愛的時候,即使再怎麼如膠似漆,那也是兩個個體在“運動”,結婚了,成為一家人了,左手摸右手了,那些隱藏在人性深處、與生俱來的“刺”便像扎手的栗子蓬那樣,直愣愣地豎了起來。 真正的婚姻生活是從“撕破臉皮”的那一天開始的,之前的日子頂多算過家家。我們經常說“成人”這個詞,而且還將結婚作為成人的一個標誌,其實如同“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一樣,結婚時我們未必也懂得婚姻。只有經歷過婚姻的歷練,一個人才能真正成熟起來,雖然為成熟付出的代價總是很昂貴。從第一次產生不耐煩的心理開始,從堅定“誰也沒有權利改變我”的“信念”誕生的那天起,屬於婚姻的戰爭才剛剛開始,這個時候“愛”成為一個砝碼,一個互相進攻的武器,一種拔刺工具…… 婚姻的前七年是沒有必要談情說愛的----如果以傳統的“七年之癢”為標準的話。這七年是愛情寂靜的“墳墓期”,卻是爭奪家庭話語權的“激戰期”,想討論婚姻內有沒有愛情這個話題,那麼好,過七年之後再來,在愛情速食化的今天,給婚姻打個折,起碼要過三年之後再來。堅持不下來的紛紛成了逃兵,堅持下來的則成了英雄。能造就一段哪怕傳播範圍僅限於鄰裡之間的婚姻佳話,也是配得上“英雄”這個稱謂的。但正如每個英雄的身上都彈痕累累一樣,撥開完美婚姻那襲華麗的外衣,裡面同樣千瘡百孔。 婚內之愛是一種軟暴力。那是在雙方筋疲力盡、互相妥協之後仍然存在的一種敵視與敏感,那是一種彼此排斥又互相倚賴的無奈的幸福。在經過時間的考驗之後,你明白世界上不可能再有如此瞭解你且可以容忍你的人了,即使有的話你也會沒有勇氣去尋找,因為那意味著還要從頭開始重新經歷一番歷練,這種歷練的可怖程度甚至足以抵擋外界的誘惑。你聽說過那個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的實驗嗎?如果籠子的左邊通了電源,那麼猴子在經過幾番嘗試遭到打擊之後,便是老老實實、永永遠遠呆在籠子的右邊,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多婚內人都是那隻習慣了呆在右邊的猴子。 為了和平相處,為了營造溫馨的環境,不讓那顆已經被殘酷生活折磨得脆弱不堪的心再添上一筆來自內部的傷害,許多人開始學會妥協、忍讓,甚至曲意奉承、息事寧人。兩個人成了光著身子的刺,可以放心地擁抱在一起,只是偶爾還會如驚弓之鳥,惶然而倉促地跳開,在意識到沒有危險的時候,再默默地靠近。你掌握了對方的致命傷,但再也不忍下手,對方痛苦的樣子,讓你再也無勝利的快感而言,而是讓你從內心深處生出憐憫之意----這就是愛了。 這種愛彌足珍貴。我甚至想不出非親情之外能比這種愛更真實的愛了。也許男女的婚姻關係注入了親情的元素之後會變得無比堅固。它常常讓我想起那個名叫“白頭偕老”的典故並非傳說。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太大了,大到“一個來自火星,一個來自金星”,但如果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能夠放棄自己所在“星球”的立場,建立共有“星球”大家都能夠遵守的新秩序,這何嘗又不是天下男女借鏡模仿的對象。現代婚姻溫情的一面漸漸地少了,是因為殘忍的一面在漸漸擴大。隨著對伴侶選擇權和放棄權得到更為自由的使用,那些曾經互相傷害過,如今卻重新建立永恆契約的人,我認為他們之間的愛,不亞於少男少女的初戀。 |
網路流傳文章 |
北野武與母親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曾經說過一句話: 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 要記得好好孝順父母,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 當今日本的諷刺明星兼導演"北野武",不久前又獲得一個電影的國際大獎。幾年前,他的母親去世,他回故鄉去奔喪。他一直不喜歡母親,因為她的母親一直不斷向這一個兒子要錢,只要他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對他破口大罵,真是所謂的死要錢,而且"北野武"越是出名,她母親就會索取越多的錢。 一天,老母親過逝了,回到老家之後,他還是忍不住的大哭一場,想到他自己一直在外面工作,沒有好好供養媽媽,雖然是死要錢的媽媽,他還是覺得虧待自己的母親。等辦完喪事,"北野武"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了他,說: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親自交給你的。 "北野武"小心翼翼地打開小包袱,看到一本存摺與一封信,存款是用他的名義(北野武)開戶的,存款簿裡的金額高達數千萬日幣。信中母親寫道: “武兒,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你從小就不喜歡唸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當你說要去東京打拼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因此我每一個月,就從不間斷地跟你要錢寄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也為了替你儲蓄;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人都把我養得好好的,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看完了信,"北野武"哭倒在地上,久久站不起來... "王永慶"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你存的一塊錢才是你的一塊錢。現在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差,全世界都進入了三低的時代~~低成長、低利率、低所得;不要小看你隨手花掉的小錢:一杯咖啡、一包香煙、一件衣服...,省下它,它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如果你身邊也有存不了錢的朋友們,告訴他"北野武"的故事,你就有可能成為他這輩子的貴人! |
何權峰 |
娶了比爾蓋茲的女兒
一位優秀的商人傑克,有一天告訴他兒子。 傑克:我已經決定好了一個女孩子,我要你娶她。 兒子:我自己要娶的新娘我自己會決定。 傑克:但我說的這個女孩可是比爾蓋茲的女兒喔! 兒子:哇!那這樣的話.........
在一個聚會中,傑克走向比爾蓋茲。 傑克:我來幫你女兒介紹個好丈夫。 比爾:我女兒還沒想嫁人呢。 傑克:但我說的這個年輕人可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喔! 比爾:哇!那這樣的話..........
接著,傑克去見世界銀行總裁。 傑克:我想介紹一位年輕人來當貴公司的副總裁。 總裁:我們已經有很多位副總裁,夠多了。 傑克:但我說的這個年輕人可是比爾蓋茲的女婿喔! 總裁:哇!那這樣的話..........
最後,傑克的兒子娶了比爾蓋茲的女兒,又當上世界銀行的副總裁。 |
站長 |
犯人
有一次,一對父子吵架,氣氛很凝重。 兒子說:“你對我說話的口氣就好像是在審問犯人一樣。” 父親說:“沒錯,就是在審問犯人!孩子做錯,做父親的,就應該好好管教他,不是嗎?” 兒子聽了就不再說話了,寂靜了一分鐘,父親忍不住就罵道: “你為什麼不回話?”
兒子說:“我又不是犯人!” |
網路流傳文章 |
一杯水
有一次,一位老師父在授課時,突然拿起茶杯問徒弟們說:“你們輪流拿著這杯茶水,然後告訴我這杯水有多重?”於是,徒弟們一一拿起茶杯,然後彼此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說200公克、有的說300公克,似乎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樣。 過了一會兒,師父開口了:“這杯水的重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能拿多久?” “拿一分鐘,大家都覺得輕鬆。拿五分鐘,可能手會酸。拿一小時,可能手就會發抖了。如果拿一整天,你們受得了嗎?”徒弟們一致說:“肯定受不了!” 最後,老師父就開示說:“即使是很輕的重量,如果不懂得即時放下而一直拿著,久了手一定會受不了。” “同理,即使是輕微的壓力,如果不及時抒解而一直承受著,久了人也一樣會崩潰的。” |
網路流傳文章 |
八個雞蛋
結婚前大部分男人喜歡在女人面前獻媚,帶著女孩出去吃飯,女孩喜歡吃什麼?就點什麼?還要拼命的往女孩碗裡夾肉夾菜,笑咪咪地不停囑咐多吃點,女孩幸福地吃下笑咪咪地問︰你為什麼不吃?答曰︰秀色可餐。 結婚後的情形大多是乾坤倒轉的。女人挖空心思地琢磨男人喜歡吃什麼,費時費力地做出來,而男人呢?嘗了一口,鹹了淡了,推到一旁。但凡家裡吃點魚呀肉呀蝦呀蟹的,女人總是先給孩子,後是老公,剩下點就嚐嚐,沒了自己也就不吃了。這就是中國女人的道統美德。 老爸和老媽是模範夫妻,吃東西總是互相謙讓。家裡吃點蝦蟹子,爸爸總是一口不吃,他說不喜歡吃,怎樣勸都不行,我覺得沒人不願意吃這些,他只是不捨得吃。吃個鹹鴨蛋流油的黃總是從這個碗裡夾到那個碗裡,又從那個碗裡夾回來。一直很敬佩爸爸那樣的人。 子曰是我男友,我們倆在一起基本上屬於天造地設的一對,感情上也比較合拍,曾經我以為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男人。 他唯一的缺點就是自私,這種自私的表現也僅僅是在吃上面。對於他喜歡吃的東西,他誰也顧不上,即使是他愛的我也不例外。或許是家庭影響吧!他們家爺們一個德行,女人慣的。我十二分地看不慣他的行為,你想老大一個男人見了好吃的沒命的吃,頭也不抬眼也不睜,張著嘴猛塞,真是讓人無法理解。 譬如我們一起吃罐頭(大多時候我買的),他總是獨自握著瓶子大口地塞,偶爾塞一塊我嘴裡,那眼神,就像我從他嘴裡奪出來的,割了他肉般的難受,他的一串動作塞、咀嚼、吞嚥絕對的流暢和麻利,他會連湯帶水一點不留下,順溜地把它吃完,咂吧咂吧嘴走了,徒留我尷尬的大口。 我和他煮一隻雞,所有的精華部分全被他揀了去,他絕對不會跟你客氣,拿雙筷子在自己眼前翻夠翻到我眼前,我很想告訴他,即使是他不揀我也不捨得把好肉自己吃了。他很喜歡吃雞珍,其實我也很喜歡吃,有一次我夾了一塊放到自己的碗裡,他的眼尖一下就看到了,抬頭質問我︰你為什麼吃我的雞珍? 我啞口無言,甚至覺得自己太饞了,有種偷了別人東西的感覺。冬天的西瓜很貴,他喜歡吃。我們都是上班族,賺錢也不多,所以買回來,我從來都說不喜歡。他吃西瓜是一剖兩瓣,拿勺子挖著吃,他吃的聲音淅瀝嘩啦,我饞的口水偷偷地嚥也不會向他討要。 那天他吃呀吃實在是吃不動了,剩下的就放在桌子上出去了,我收拾屋子,看到他吃剩的西瓜裡面還有一點點紅,覺得扔了可惜,就把它挖乾淨了。他回來後找西瓜,我說剩了一點點,以為你不吃了,我吃完扔了。結果他差點跟我翻臉了︰你吃就吃了吧,還說剩一點點我記得還剩下半個呢!虛偽!我又一次在他面前無地自容。 更可笑的是,有一次他買了四串烤羊肝在車上等我,結果等我不來,他實在饞不過了,全吃了,我上車聞到了燒烤的味道,問他,他振振有詞︰誰讓你不早點出來!心裡有點酸酸的,覺得他沒心沒肺,很難過。 於是我說,給你講個故事吧!文革時期,兩個大學生相愛了,女孩是某位領導的千金,而男孩是農民的兒子。為了阻斷他們交往,畢業的時候女孩的父親運用職權將男孩調到邊區貧困的地方,女孩知道後和父親斷絕關係毅然地跟了去。 兩個人吃盡苦受盡累,但能相依為命他們仍然覺得值。有一年中秋,隊裡給每家分了一塊月餅,僅有一塊。男孩領回家,女孩還沒有放工,男孩實在饞不過,就把月餅一分為二,先把屬於自己的一半吃掉了,望著剩下的一半,男孩想,如果女孩回了家,一定不捨得把半塊都吃了,會再分一半給自己,於是男孩那剩下的一半又掰了一半吃掉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男孩把月餅整個吃掉了。 女孩回來興奮地問,是不是分月餅了,男孩很慚愧說是分了,不過都被我吃了。女孩很傷心,最終因為這塊月餅離開了男孩。講到最後我對子曰說,你看很多世俗力量不能摧毀的愛情卻被一塊月餅給擊潰了。子曰瞪著眼聽我講,我想可能他不明白我為什麼要給他講這些,這與他有何干。我的心開始搖擺不定,這個連孔融讓梨的道理都不明白的男人讓我對這段戀情產生懷疑。 五月的一天,我去他家,老人不在家,他說想吃炒雞蛋了,我說好,我炒給你吃,我啪啪有一口氣打了八個雞蛋,切點蔥花,放點鹽,加點水,又切了兩根火腿腸,磁啦倒進鍋裡,八個雞蛋炒了一屋子香味,整整盛湯的一大碗。我端出去給他,我說我下點速食麵我們中午就吃這些了。 我俐落地把速食麵下到鍋裡,興奮地跑出來,以為他會從碗裡舀一大勺雞蛋塞到我嘴裡。跑到眼前我楞住了,一大碗雞蛋一點都沒了,碗光潔照人,照著我尷尬的臉,而他沒事的樣子,正在看著一本雜誌。 我終於明白了,在他眼裡,只有他自己,他並不是太饞,只是他心裡沒有我,既然他心裡沒有我,我還留下來做什麼呢?我從鍋裡盛出速食麵,恭敬地放在他面前,我說︰子曰,請慢慢享用,以後不用擔心有人會和你搶東西吃,因為,我決定離開你。 我知道子曰他可能想不明白自己錯在那裡,但這又與我何干呢?我回到家,打了八個雞蛋,攪了自己的淚水,痛快地吃下。 不記得電影的名字了,但一直記得女主角的媽媽跟她說︰“要嫁的話,要嫁給那個永遠願意為她留最後一口食物的男人。” 表面上聽起來沒什麼意義,今天看來,就是這道理吧。而且,人的很多缺點可能都讓人受不了,但絕不會超過“自私”,因為自私是天生的,什麼事情都以自己為優先或唯一,所以他永遠無法感受分享,共用或替別人想的感覺是什麼,即便你說破了嘴的大道理,沒感覺!就是感覺不到滴! 他們甚至無法覺悟你是在說他們,只會覺得你囉嗦而已。 自私是改變不了的天性疾病。 |
王文華 |
對人生,我們才剛要開始!
我當老闆時和一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面談,我問他的頭四個問題是: “有沒有女朋友?” 他說:“我還年輕,想專心拼事業,目前不想交女朋友。” “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我不喜歡出去玩,我喜歡在家研究電腦。” “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我都全心全意工作,吃得很隨便。” “會做菜嗎?” “我家附近有很多吃的,不用自己做。” 他可能以為這些答案都展現出專業精神,會為自己加分,於是得意地看著我。但我連學歷和經驗都懶得問,就跟他拜拜了。我已經活得夠粗糙了,但就連我都知道:除非是極度專業的人才(比如說實驗室的科學家),一般來說,好的員工,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情人。工作要做得好,生活品質得高。或是說,好的員工,對生活必須有起碼的興趣。這位應徵者沒有興趣,也沒有謙虛。他沒有生活能力也就罷了,他還看輕那些能力,覺得自己花錢就可以買到,何必自己學。 花錢可以上好的餐廳,但體會不出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花錢可以坐頭等艙去義大利,但站在競技場中央不會有思古之幽情。“吃”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張嘴閉嘴,但“品嚐”就需要用到五官和心。 我也曾經張嘴閉嘴過。在美國念書時,覺得讀書最大,其他一切都是浪費時間。有一段時間,我請中國餐廳每晚送便當給我。他們五點送到大樓門口,進不了大門,就把便當放在地上。我六七點回到家,有時下著雨,就在公寓門口地上,一堆廣告傳單之間,挖出又濕又冷的晚飯。上樓後一邊吃,還一邊翻著課本。 十多年後,我的經濟狀況比當學生時好的多,吃的東西卻一樣溼冷。六七點窩在辦公室,沒事做了,但也不想回家。跑到附近麵攤上隨便吃碗麵,匆匆又趕回公司,生怕錯過了重要的E-mail。肚子飽了,甚至因為吃得太快而很脹,但味蕾很懶散,心情很空虛。 我也曾是個賭徒,野心勃勃地想:一旦我考上第一志願,或是當上總經理,或是找到天命真女,一切的問題都迎刃而解,那天以後,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為了那些快樂的日子,現在苦一點沒關係。繼續做夢吧,王文華。 在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有這種想法很正常。我們都是延遲快樂的高手,擅長讓人生在未來某個終點線等候。但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後來也都發現:得到第一志願和天命真女之後,他媽的,竟然有新的問題!被延遲的快樂不但不生利息,反而連本金都沒有了。 人生不會在未來某個終點線等候,它與你打一個照面,你不抓住它,它說走就走。陪伴你的只剩感嘆,和打不完的玻尿酸。於是我戒了賭,開始用定存的方式,一天一天累積快樂的利息。如果沒有命一把贏到大的快樂,那我就一餐一餐累積小小的幸福。 今年以來,我開始講究每一餐。未必要山珍海味,但就算是蚵仔煎,也要細嚼慢嚥。未必去大飯店,但就算是路邊攤,資料也要搜集齊全。我把每一餐,當做生命給我的一個機會。當我打開餐巾、舉起刀叉,我聽見生命對我說:“你可以透過食物和旅行來認識、享受我。” 用這種方式你賺不到錢,得不到名,但是快樂卻一點一滴地發生。原汁原味,絕對實在。和愛情相比,食物不會可歌可泣,但至少不會騙你。 “沒有愛情的時候,你就多吃!” Eat_and_live.Oh,My_God!沒有愛情的時候,你就多吃!我飽讀詩書,卻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醒世箴言! 九月初的週末,晚上十點吃完美食,和一位老友在街上巧遇: “最近忙什麼?”我問。 “忙著補習考金融證照,” 他又感嘆地說,“沒想到到了我們這個年紀,還要上補習班。” “有什麼關係?我也在補習。”我說。 “你補什麼?”他問。 我說:“想報一個旅行團,到瑞士學烹飪。” 他愣了一下,然後慢慢笑出來。Yes,我的老友懂了!那微笑的源頭是一種醒悟,醒悟到經歷了名、利、愛、恨,到頭來人唯一能真正擁有的,是一顆熱騰騰馬鈴薯。醒悟到天上會飛來很多真、假、虛、實,真正對你好的東西,都是從地底下長出來的。 “報名時別忘了我。”他叮囑。 我點頭,就像高中時答應幫他報英文補習班一樣。 對工作,我們都已鞠躬盡瘁。對人生,我們才剛要開始。 |
網路流傳文章 |
男人一生中的三種女人
什麼是妻子?就是你願意把積蓄交給她保管的女人。 妻子是一種約束,約束你不能隨便和別的女人交往; 妻子陪你過日子,情人陪你花鈔票,紅顏知己陪你聊聊天。 妻子是一個和你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女人,卻為你深夜不回家而牽腸掛肚; 妻子是一個家,是一個能給你浮躁的心帶來安撫的港灣; 妻子的關心像一杯白開水,有時會成為一種嘮叨,只是在生病時才成為一種溫馨; 妻子懷上你的孩子會深情地問你想要個男孩還是要個女孩, 妻子回了娘家一個星期不回來你也不想, 最讓男人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嘮叨,情人的眼淚,紅顏知己的誤解。 最好的妻子,就是男人能從她身上找到情人和紅顏知己兩種相互交織的感覺,只是這種感覺男人很難找到。 如果有可能,男人都在想把紅顏知己變成情人。 |
網路流傳文章 |
其實道理很簡單
有個小弟在腳踏車店當學徒,有人送來一部故障的腳踏車,小弟除了將車修好,還把車子整理的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 後來雇主將腳踏車領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角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 原來出人頭地很簡單,吃點虧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經常燈火通明,有人問: “你們店裡到底是用什麼牌子的燈管?那麼耐用。” 店家回答說: “我們的燈管也常常壞,祇是我們壞了就換而已。” 原來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常常更換就可以了。
有個牧場主人,叫他孩子每天在牧場上辛勤的工作。朋友對他說: “你不需要讓孩子如此辛苦,農作物一樣會長得很好的。” 牧場主人回答說: “我不是在培養農作物,我是在培養我的孩子。” 原來培養孩子很簡單,讓他吃點苦頭就可以了。 |
勵志短句
1、回不去的,不是曾經的我,而是曾經的我們。
2、三人省力,四人更輕鬆,眾人團結緊,百事能成功。
3、勤勞致富,回報鄉親,共同富裕,共奔小康。
4、成功的祕訣是走向目的的堅持。
5、你不努力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
6、堅持不懈和勤奮努力會確保你無論做什麼都會做好。
7、必須體驗過痛苦,才體會到生的快樂。
8、人的價值,在接受**的一須臾被選擇。
9、往前走,沒有退路,走下去就會有收穫。
10、人其實跟樹一樣,越是嚮往陽光,就越要往高處爬。
11、時間久了,理想的鏡子起灰,需要多擦拭。
12、我多期望,你浸染着暖色,帶着迷途的我回家。
13、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
14、丟棄的夢想是否能找回?受傷的心靈是否能安慰?
15、你為我設下了幸福的陷阱、等着我尚演幸福的悲劇。
16、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17、心靈**不在,就可能被打敗。
18、朋友是黑暗中的明月;書籍是心海里的航標燈。
19、把努力當成你的一種習慣,而不是一時的熱血。
20、領悟之道,難在堅持,貴在堅持,成在堅持。
21、想要看清事實,必須要經歷一些疼痛。
22、擁有理想只是一種智力,實現理想才是一種能力!
23、實力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24、失敗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有德失心的人。
25、做一個花開不敗旳女人,像仙人掌一樣旳堅強。
26、不要抱怨不公平,一切只因努力還不夠。
27、人越脆弱就想強裝堅強,因為怕露出軟弱。
28、用所有的勇氣,撐起最燦爛的笑容。
29、深深的話我們淺淺的説,長長的路我們慢慢的走。
30、航天這門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會出問題。
31、選擇逃避,是你最好的辦法,那麼我選擇離開。
32、不要因為怕被玫瑰的刺傷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33、不如意事常八九,只要陽光一片在心頭。
34、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丈。
35、十九次失敗,到第二十次獲得成功,這叫堅持。
36、不要太在乎自己的長相,因為能力不會寫在臉上。
37、自強為天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
38、當你被失敗擁抱時,成功可能正在一邊等着吻你。
39、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40、走錯了路要記得回頭,愛錯了人要懂得放手。
41、除了影子,還有回憶不用承諾就能陪自己走一輩子。
42、對於最有能力的領航人風浪總是格外的洶湧。
43、人老是顧惜未取得的,而遺忘了所具有的。
44、人的志向通常和他們的能力成正比例。
45、偶爾跟老闆交心是必要的,但要有的放矢。
46、忽然離你很遠,咫尺之隔,卻是天涯。
47、我還愛着你,只不過少了非要在一起的執着。
48、樹無皮,必死無疑!人無臉,天下無敵!就是説你!
49、我的世界將被摧毀,也許頹廢也是另一種美。
50、有些路,走下去,會很苦很累,但是不走,會後悔。
51、知足是富人,平常是高人,無心是聖人。
52、在我的心中只有你一個人,無論你信還是不信。
53、一切偉大的行為和思想,都是微不足道的開始。
54、年輕時行為不端,成年後一定沒有出息。
55、勤奮,堅持到底!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56、記住、這一秒不失望,下一秒就會有希望。
57、通過辛勤的工作獲得財富才是人生的大快事。
58、成功對我來説,只能藉由不斷失敗和反思獲得。
59、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60、那些愛存在心裏,我在慢慢學會釋然。
61、永遠不要為失敗找藉口,而是要為成功找辦法。
62、脆弱的理由多種多樣,堅持的信念一個模樣。
6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64、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65、正確地做正確的事,這是真正的成功者。
66、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在保守中成功。
67、有時失去是讓你更懂得珍惜。
68、微笑就像創可貼,雖然掩飾了傷口,但是心痛依然。
69、分數鑄就輝煌,汗水凝聚實力。
70、時間教會了我樂觀,也教會了我堅強。
71、放下已經走遠的人與事,放下早已塵封的是與非。
72、失敗的唯一原因是專注被打破了。